第一部分:沙海——寻踪过往
论文简介
自然的边界:
从《圣家族与圣安娜》对“清快风格”概念的再讨论
作者:王苇杭
指导教师:刘晋晋
简介
荷兰语HeldereWijze,即“清快风格”,这一概念指相对于伦勃朗光影强烈对比的典型风格,在十七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的总体较为明亮,光线不集中分布的绘画风格。本文拟以伦勃朗于年创作的《圣家族与圣安娜》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清快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伦勃朗本人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以及“清快风格”艺术家的典型作品进行画面对比分析,尝试证明对“清快风格”的追求与运用在《圣家族》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进而提出“清快风格”的转向并非简单的艺术风格发展问题,其本质上是与尼德兰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传统紧密相连的。
导师评语
刘晋晋老师:王苇杭同学的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该文独创性地提出荷兰的清快风格始于伦伯朗作品。文章能使用多语种文献和各种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希望该生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能加强对风格等基础概念以及艺术现象与社会之关系的深入理解。
农事诗与农事绘画:
以楼璹《耕织图》为例
作者:王彦文
指导教师:吴映玟
简介
我国在绘画创作方面一直以来有着“诗画结合”的传统,而宋代正是中国历史上“诗画结合”的重要发展时期。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观深刻的影响着后世艺术创作的发展,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后世诗画创作的追求和品评标准。顺应这样的潮流,在宋代出现了系统地描绘农耕和蚕织产生过程的诗画合一的《耕织图》。本文意在通过对楼璹《耕织图》的研究,窥见在我国诗画关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特定时代的具象表现。导师评语吴映玟老师:王彦文的论文通过对楼璹《耕织图》及《耕织图诗》的研究,分析其诗画间的关系,提出在中国诗画关系发展过程中宋代的特殊现象。希望王彦文同学能够保有梦想,并能够为了自己的梦想不停努力!
流芳后世:浅析尾形光琳形象的变迁
作者:王熳路
指导教师:王云
简介
江户时期艺术家尾形光琳(-)去世后在画史上依旧长盛不衰,不仅在江户画坛获得普遍赞誉,并且走出国门,在西方受到热捧。自光琳去世至今三百余年间,产生了大量相关的评价:民间百姓将其看作和服图案设计师,南画理论家称其为“本朝南宗”,酒井抱一尊其为“当流逸笔”,西欧人欣赏他的装饰性,认为他是“日本人中最为日本的”。近现代光琳研究则以作品和史料为基础,探究光琳艺术的形成过程、风格来源、美学价值、象征内容等诸多问题,试图揭露光琳的真正面貌。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选择从各自的角度看待尾形光琳的艺术创作,形成了各异的观点,使得尾形光琳的面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并且对当下尾形光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