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母校信息联络校友情感
院长寄语
院长:于湘晖教授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年创立至今60余年,历经几代吉大生科人的坚守、奋斗和开拓,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孕育了学院独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
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将一流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整合科研与教学的优势资源,倾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吉大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和生物制药)、国家一流课程(生物化学实验和生物学创新创业实践)。
学院将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搭建有特色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也将一如既往,秉承“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建院理念,倾力创建自由、民主、求实、向上的文化环境,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中心任务,戮力同心,励志图强,奋发有为,为人类生命科学科教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热忱欢迎八方青年才俊报考我院,感谢与我们共同度过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让我们共同以思之虔诚守护生命的本然,以知之炽热焕映生命的辉光!
学院概况
传承与发展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大学生物学系,于年由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陶慰荪教授创建,年更名为分子生物学系。年,分子生物学系与酶工程实验室合并建立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是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院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五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七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支撑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4个学科领域先后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办学特色
生物学与化学、药学的结合与协同发展是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于年起本科按生物科学类和生物工程类两个专业类招生。生物科学类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生物工程类包括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药物制剂3个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制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还设有唐敖庆班,已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具有一流科研教学平台。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即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学?生命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即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即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生命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人,其中教授56人,包括“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火炬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已形成了一支以知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特色鲜明、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学与科研并重
生命科学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在分子酶学、艾滋病疫苗、药物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古DNA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优势,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级课题项,累计科研经费1.6亿元,其中国家重大项目占比65.6%;发表SCI论文篇,其中JCR分区I、II区的占比65%,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科研奖励10项。学院教师突出的专业水平带动了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教师及时将最新理论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学科前沿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双语和全英文课程,使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本科生研讨课
生命科学学院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国内一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全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近三年获得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种教学奖励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70余篇。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每年选派学生参加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组织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和哈佛大学组织的国际生物分子与设计大赛(BIOMOD),以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国内重大赛事。近三年,本科生在两个国际赛事中获金奖4项、单项奖2项,在国内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
年国际大学生生物分子设计竞赛(BIOMOD)金奖
年iGEM(国际基因工程设计大赛)金奖
年iGEM(国际基因工程设计大赛)金奖
国际化培养
生命科学学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形成了多通道国际化培养体系。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开展“短期科研训练”、一学期海外研修和暑期学校等。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肯塔基大学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近三年学院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人次,提高了学生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学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修
德国马普研究所专家来学院授课
学生培养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习氛围浓。毕业生升学比例较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国外继续深造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为主。国内深造院所主要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神经所、分子细胞科学中心、生化细胞所、病毒所)、上海生化所等。
(以上数据截止到当年12月31)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人类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将贯穿于这个世纪乃至新千年人类的历史,生命科学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走在自然科学的前列。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凝聚了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热忱欢迎八方青年才俊报考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生命奥秘探究之路。
生命科学学院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暨实验室科技开放日活动
年本科生迎新晚会
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始建于年,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平方米,仪器设备台(总价值万元),实践教学人员76人,开设实践课程27门,主编出版实验教材18部,教改专著6部,发表教研论文篇,获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项,其中蝉联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中心主任滕利荣教授获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第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奖励与荣誉。先后有习近平、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刘延东、王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各级领导前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科研平台风采
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于年6月批准建设的唯一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总投入建设经费余万元,于年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实验室目前拥有平方米现代化疫苗研究实验室和平方米中试生产平台。实验室建立了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和净化级别的细胞室等特殊功能实验室,拥有包括BeckmanMoflo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凝胶色谱仪、微流控纳米芯片系统等国际一流水平的仪器设备千余台件,总价值约万元。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面向国家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针对艾滋病、肿瘤、阿尔兹海默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创新型疫苗设计及相关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实验室目前拥有DNA疫苗、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以及疫苗佐剂的省级技术研究平台,在创新性疫苗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开展了我国首个艾滋病疫苗的人体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年,是教育部第一批批准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学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具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学科点,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许多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代表了分子酶学工程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代表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分子酶学基础理论研究、酶催化与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人工酶分子的构建与应用、医用与药用酶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以天然酶的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以酶分子工程为核心,充分利用学科整合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分子水平上工程酶:开发酶的新功能、新性质,发展新型生物催化剂,进一步揭示酶结构与功能关系,发展酶分子催化和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吉林省发展改革委联合批准建立的,依托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中草药资源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力争成为中草药良种选育技术与栽培技术创新的有效渠道、良种选育及相关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提升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为推进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做出贡献。目前,已经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中草药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长白山道地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调控网络;濒危药用植物回迁生物学研究;药用植物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生命科学公共技术中心
生命科学公共技术中心建于年6月,由学校“工程”和“工程”专项经费支持。中心主要由仪器设备区(面积约平方米)、动物实验区(面积约平方米)及细胞培养区三部分组成。仪器平台现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飞行时间质谱、小动物活体成像等大型仪器77台件,总价值近四千万。
专业(类)介绍
生物科学类培养特色
生物科学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理学、药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交叉以及理论与实验并重的教学方式,培养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面向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生物科学专业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5学期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核酸、蛋白质、酶、糖类和肽类等)的结构、性质与功能,它们的生物合成、代谢机理、调节控制过程及其应用等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专业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
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
主要专业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生物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免疫学实验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等工作。
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广博而坚实的微观生物学和宏观生物学知识基础,受到现代生物学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日益发展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
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高新技术,它上接生物科学、下连生物工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的枢纽和桥梁。本专业的特点是交叉性、前沿性、实践性和新颖性。
专业方向
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
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等。
主要专业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营销及初级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类
培养特色
本类专业通过理、工、药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面向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生物工程专业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5学期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生物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制剂。
生物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生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本技术与方法,具备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开发、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
将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完成相关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侧重生物制品生产工艺及产业化技术的开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制品研制、工艺设计等技能。以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要方向;辅以适当的药学、管理学及计算机技术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需求,增强学生未来的适应面。
专业方向
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
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反应工程等。
主要专业课程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在生物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工作。
生物制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化学、生物学、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地掌握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方法,具备生物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能够在生物制药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
专业特色
将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制药技术相结合,在完成相关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侧重生物药物生产工艺及产业化技术的开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生物药物研制、工艺设计等技能。以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要方向,辅以较宽范围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适应面。
专业方向
生物技术制药。
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核心课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
主要专业课程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药学综合实验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工作。
药物制剂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物制剂知识基础,掌握药剂学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加工制造药物制剂能力的高级制剂生产人才。
专业特色
药物制剂专业的特色为理学及药学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为社会培养能够在生物医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技术与应用创新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学生本科毕业后适于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
专业方向
药物制剂。
主干课程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药学
主干课程: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
主要专业课程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药学综合实验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或在药物制剂生产、药学教育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生产、药品研发以及科研和教育等工作。
-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