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杯华师人在挑战创新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CCNUers

听说华师在“挑战杯”斩获“优胜杯”了?

华小诗

是啊,这次比赛可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来听我给你讲讲吧~

1新闻总览

11月14日至19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大学举行。

我校从全国所高校中脱颖而出,首次斩获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实现了历史零的突破,是20所高校中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师范类院校,湖北省仅有两所高校获得此项荣誉。公共管理学院《从“愁城难解”到“城人之美”:基于武汉市流动摊贩的全民自治模式探究》作品荣获特等奖。

校团委书记杨臣老师捧杯

比赛期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等领导亲临作品展馆,参观了我校“一带一路”专项赛作品,并高度肯定了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一行与我校学子亲切交流

为引导和激励当代中华青年学子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国32个省(区、市)、所高校的件作品(不含港澳地区)参与初赛。

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所高校的件作品以及来自11所港澳高校的40件参赛作品进入决赛,我校共有5件作品入围主体赛终审决赛,1件作品晋级“一带一路”专项赛终审决赛,为我校参赛史上作品最多的一次。

特等奖颁奖照片

11月15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覃红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参赛学院领导老师奔赴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亲临比赛现场,看望和慰问了参赛师生,为团队传授经验、加油鼓劲。

覃红一行认真听取了6支队伍的作品介绍,针对作品提出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覃红表示,“挑战杯”是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参与“挑战杯”的整个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过程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校党委副书记覃红一行赴上海看望参赛学子

本届“挑战杯”充分展示了我校学子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发现及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认真思考,为我校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研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帮助;为培养华师学子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提供平台;也为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创新、提高知识、拓展视野创造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分析创新形势、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加强转变创新途径,为下一届“挑战杯”及创新创业工作提供借鉴,为浓厚校园科创氛围,培养创新性人才注入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文章来源:校团委

作者:肖杨)

2获奖团队故事分享特等奖

《从“愁城难解”到“城人之美”:基于武汉市流动摊贩的全民自治模式探究》

(公共管理学院,作者:唐林黄诗凡吴金龙沈琪瑶张欣孙静竹,指导老师:戴胜利陈刚华)

唐林团队和评委老师合影

在队长唐林不久前修的一门课程上,老师要求交一篇作业论文。看到作业话题,他想到了他们公共管理学院门外的流动摊贩,这正好与主题有关。媒体上频频出现城管与摊贩之间的暴力事件,又引起了他的注意。带着萌发的兴趣和还有作业任务,唐林开始了初步地走访调研。

在和摊贩们的交流中,唐林发现问题远非自己之前想的那么简单。城管与摊贩之间并非简单的“猫鼠游戏”。尤其看到双方生活的艰辛后,唐林坦言自己的公共情怀越来越得到强烈。他想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而不是局限在一篇课程小论文上。

评委老师观看作品展示

团队很快加入了新的成员,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十分感兴趣。刚刚建立的团队就遇到了分工混乱的问题。唐林作为队长,在统筹上花了不少心思,既有课题上的,也有生活上的。其他成员的优势特长在长期的磨合中渐渐显现。谈起这次的比赛成绩,有队员将获奖原因归纳为“天时地利人和”,其中首推的就是“人和”。

从一个单纯的课程选题“生长”为后来参加“挑战杯”国赛的作品,变化无疑是巨大的。团队成员们不敢有一丝懈怠,“我们的作品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可以说每改一次作品就掉一层皮。”唐林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历程,如此感叹到。一次次的大修大改后,队员们也慢慢看见了作品的变化。从文字表述到逻辑分析框架,再到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回应,作品臻于完整。尤其是最后修改的一些技术治理措施让团队感到庆幸。

评委老师观看作品展示

当时国赛现场,另一个同样研究城管与摊贩关系的团队就在他们对面布展,无形之中增加了紧张气氛。队员黄诗凡特地去看了他们的展位,“赛前补充的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他们海报上完全没有提到,这令我们松了口气。”

团队成员热情讲解作品

国赛提交报名作品前一天,大家才得知自己的作品可以去参加国赛。当天晚上,团队成员针对国赛的特点,连夜修改作品,戴胜利和陈刚华两位指导老师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虽然凌晨两三点,老师们经不住疲惫而入睡,“但有他们在身边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唐林笑着说,或许这就是陪伴的力量吧。

获奖之后,团队中的主创成员被邀请参加各种分享会,把自己的科研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一些级的成员更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科研的佼佼者,他们期望这份荣誉能给在校师生科研道路的开拓带来新的精彩。

(作者:刘泽伟胡碧莹郝文)

一等奖

《共享经济的逆袭与“反逆袭”:武汉市网约车发展过程的社会学考察(-)》

(社会学院,作者:李敏、李智莉;指导老师:符平郭思培)

李敏团队和评委老师合影

从年开始,李敏就开始了这个选题的研究。她和同门师姐李智莉采用文本资料收集法,实地访谈了60多名出租车、网约车司机,采访了12家不同规模的出租车公司和汽车租赁公司,整理出了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以及众多的图片资料。

将这么大体量的资料磨成一篇严谨而富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李敏坦言,从校赛到国赛,她的论文修改了不下20遍。到最后,一万多字的论文她熟悉得几乎可以背下来。再加上有关“网约车”的新政策不断出台。每出台一条新政策,李敏几乎都要把论文大改一遍

团队成员热情讲解

4月20日是省赛提交作品的截止日期,而4月15日,武汉市新的有关网约车的暂行细则刚出台。“新政策一出来,我在之前写的很多是对武汉市网约车现状的建议只能全部推倒重来。”李敏回忆说,短短五天里,她每天都在熬夜改论文,最终提交了一份近乎全新的论文。

除了反复修改论文,各种指导意见也让李敏左右为难。面对不同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刚开始李敏心里很慌,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老师跟我说在做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坚持,这是最重要的。”导师符平的一席话让她茅塞顿开。

团队成员为评委老师讲解

虽然是个人项目,这背后却不仅仅只有李敏一个人的努力,社会学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挑战杯比赛通知下发前,院内就多次组织动员和培育大会;之后学院又多次邀请专家对学生的参赛项目进行评审,对发展方向较好的选题给予一定经费的补贴。

对于李敏而言,“网约车”课题并不会止步于挑战杯比赛。她告诉记者,这次的论文只是这一项目的一个切入点,其中有更多有趣的东西还等待她去挖掘。

(作者:程佳维金雨欣)

一等奖

《“留守”与“退出”: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处置行为分析——基于福建沙县典型农村农地流转和农民意愿的调查》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作者:邓媛秦梦圆刘心仪翟梓桐,指导老师:邓宏乾项继权)

邓媛团队和评委老师合影

时值中央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三权分置”政策颁布,来自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邓媛率先洞察到了制度变更带来的研究空间。来自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翟梓桐、法学院秦梦圆以及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刘心仪也同样认可这个选题的价值。

确定了农地流转与农民意愿调查的大方向后,到哪里开展调研成了新的问题。几经思量,大家一致认为,负责人邓媛的家乡沙县具有政策实施的典型性,同时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于是邓媛带着小伙伴们来到她的家乡进行走访。

福建沙县,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由于外出从事小吃的农业人口众多,被列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之一。农地流转的决定权在于农民,因此农民如何处置农地,是邓媛团队研究的重点。

团队成员和评委老师合影

在调研过程中,方言不通是队员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入户访谈时,她们时常需要自行揣摩方言涵义,增大了沟通难度。而且大多农民土地确权知识匮乏,在访问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普法,也增加了调研的工作量。没有专业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调研困难重重,团队成员却更加协心聚力、务实挖掘。

秦梦圆笑道:“由于没有老师带队,我们反而能深入到农户家中。入户调查能了解到农户的一手想法,更加实际。”扎根基础,立足实际,成为团队脱颖而出的一大亮点。最终她们对当地百余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访谈,共获得有效抽样调查问卷份。

调研回来后,队员们将一段一段的访谈录音,汇总撰文,最终形成了1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留守”与“退出”: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处置行为分析——基于福建沙县典型农村农地流转和农民意愿的调查》。报告中提出,农户做出“留守”和“退出”农地的选择主要受到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并给出了既接地气又具创新性的政策建议。

团队成员为评委老师讲解

“‘留守’还是‘退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要素的流动问题,也不仅是一个预期收益与机会成本的权衡问题,更是一个农民的社会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做一点小小的贡献。”队员们如是说道。

(作者:任静张唯)

三等奖

《乡归何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何以提升——基于襄阳、晋江等地经验考察》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作者:康红军,靳永广,王珍,全素,李宁,徐兴兴,指导老师:袁方成,项继权)

团队成员和评委老师合影

年3月刚刚加入“乡归何处”团队时,王珍还有些不情愿,“事情太多”是她推脱的理由。如今和队友一起捧回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后,回忆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她笑着说:“只有敢尝试,一切皆有可能。”

年5月,康红军团队的项目“武汉市积分落户政策”的实践调查被选为学院重点培育项目。然而,迟迟不真正出台的落户政策给课题的可操作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考虑到国赛竞争对手们动辄四省、三县的大格局,团队决定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全国。

团队成员和评委老师合影

在仔细考量过留守儿童、开放街区、精准扶贫等方向后,团队仍找不到方向。“不如尝试一下户籍制度?”指导老师袁方成的一句话为他们提供了思路,大家迅速敲定了这个聚焦农民进城落户的新课题。

已经进行的项目突然要更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在作为院内中国农村综合协同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队员们个个有着丰富的调研经验。近两年时间内,团队实地调研了湖北襄阳和福建晋江,并利用假期前往安徽、湖南、山东等二十省百余县进行问卷调查。

团队成员热情讲解

漫长的调研中,遇见不信任自己的调研对象是常事,如何从官员和普通群众截然不同的回答中听出弦外之音,也成了队员们的基本技能。有时当地官员把他们当作孩子,相谈甚欢却并不提供资料,使得团队不得不二次前往,费尽周折。

在备赛中,导师袁方成成了他们口中的“魔鬼”。“手里的工作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做完,不然就要被导师说惨了。”康红军回忆道。而作为主讲人的王珍则被他请进自己的课堂,要求学生们尽管提意见,不要顾及“学姐”的身份。

评委老师参观展示

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刀子嘴豆腐心”的导师为他们提出了许多可贵意见。最终,团队凭借《乡归何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何以提升——基于襄阳、晋江等地经验考察》项目,登上了国赛领奖台。不过面对三等奖的荣誉,他们还是有些许失落,总觉得应该能够做得更好。

虽然比赛结果并未如期待中的那般圆满,但团队成员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准备考博的康红军打算深入研究户籍课题,而对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王珍而言,这段经历将成为她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程德坤龙增桃)

三等奖

《衔春燕归巢乡村换新貌——湖北省3县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作者:孟小暄龙思瑶董涵敏邓玉民陈昭李静宜陈瑶,指导老师:胡继亮)

团队成员和评委老师合影

随着农民工返乡数量逐年递增和大众创业热情迭起,两年前,7个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却有着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到一起,开始了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研。“我们觉得在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返乡农民工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广泛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gs/13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