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物质学院本科生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www.jk100f.com/m/

上海科技大学近日得到好消息,物质学院级本科生张嘉鑫、蔡潇婵在临近毕业之际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合作的题为《UnveilingelectroniccorrelationandferromagneticsuperexchangemechanisminvanderWaalscrystalCrSiTe3》的论文已被知名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s》接收。张嘉鑫、蔡潇婵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刚教授、柳仲楷教授和郭艳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和通讯单位。

这篇论文解释了准二维体系CrSiTe3在低温状态的磁性机理,揭示了之前工作中未注意到的电子关联在该体系的金属-绝缘体相变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近年来,上科大本科生屡屡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捷报频传。以物质学院为例,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已经发表的文章和申请到的专利成果已有35项。

本科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能取得如此优异的学术成果,与上科大“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导师制”纽带、校内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开放机制密不可分。上科大的本科生切实参与了科研学习和实验室实践,且听张嘉鑫、蔡潇婵两位同学讲述厚积薄发的探索历程,以及对上科大培养和科研之路的毕业感悟。

张嘉鑫

物质学院级物理专业本科生

来自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毕业去向:清华高等研究院-凝聚态理论方向

在校荣誉:

:校长奖学金

:优秀奖学金

:校长奖学金、上海奖学金

蔡潇婵

物质学院级物理专业本科生

来自上海市复旦附中

毕业去向:上科大保研进入李刚课题组

张嘉鑫篇

上科大自由包容的校园氛围和诸多和善而博学的教授们,给予我了一段独特的四年大学生活体验。

两位导师点燃我对物理的学术热情

回想在上科大的这四年,从最初犹豫选择什么专业,到进入物理专业后对不同领域的探索,再到具体的科研课题……如果我的生活中存在着一条主线,也许便是“对独立兴趣的寻找”。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上科大的教授们对我的帮助和提点至关重要。

刚入学时,由于有高中物理竞赛背景,我在学习大一基本课程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但是,我却遇到了一个很多人也曾为之苦恼的问题:我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要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当时的我为了保证GPA而忙于刷题,实际上收获甚微,成长曲线的平缓让我开始有些低落。幸运的是,我在大一快结束时认识了柳仲楷老师,与柳老师交流后我意识到,如果希望更广泛地了解物理这门学科,就不能局限于课程体系内的内容,也不能满足于常规课程的进度。

于是我渐渐跳出课程框架,开始了进一步课外自主拓展和后续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此期间,柳老师不时指导并帮助我保持合理的学习节奏,而在我能够独立地调整学习进度后,探索物理这件事也就变得更加有趣。

物理总体分为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两大类,细分则有凝聚态、天文、粒子物理等具体方向,众多的分支使得我进入大二后在选择具体领域上遇到了困惑。由于缺乏对各个领域前沿研究的了解,再加上当时对科研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时的我更加憧憬宇宙学、粒子物理中那些漂亮而纯粹的数学结构,对凝聚态中那些混乱复杂的体系和各种“不准确”的近似则感到不解。

这种偏见部分来源于过去在物理竞赛中受到的训练:那时题目的条件更多已经给定,近似部分被隐藏,余下的都可以被模型化,所以竞赛往往要求学生用数学严格推导解题。而这导致我在刚接触凝聚态时十分疑惑,因为它和我想象中严谨的物理不一样。那段时间我的学习热情明显下降。幸好,这种情况在我遇到了李刚老师后发生了转变。在第一次见面讨论时,李刚老师便指出了实验观察和推导中做近似的必要性。

接下来在李刚老师课题组里近两年的科研和学习生活中,我更是慢慢地发现了凝聚态理论所蕴含的特有魅力,它不同于偏向“还原论”的粒子物理,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物理现象,在看似一片“混乱”中却衍生出了新奇而严格的现象。这种体会让我对凝聚态物理的印象彻底发生改观,在恢复了热情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开始愿意为了搞懂一个有趣的物理图像查上好几篇文献;愿意为了组会报告的逻辑再通顺一点、漏洞少一点而连续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愿意为了更加通顺地理解专业文献以及自由地与更多专家交流,去啃高中时代“深恶痛绝”的英语……这两年来,李刚老师耐心负责的培养训练计划以及课题组内开放平等的讨论环境,对我物理图像的纠偏和理论基础的积累有很大帮助。

“半争胜负半悟道”

回顾四年来我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其实每一次的苦恼与迷茫背后,都蕴含着我们对于独立人格、个人兴趣的一步步探索。而这些探索以及探索后的所得才是我在上科大最大的收获。还记得高中时竞赛教练经常和我们说要“半争胜负半悟道”,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只觉得很“玄学”、很有趣,但当我再次品读这句话时,我发现“悟道”其实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自己内心的确认:我想做些什么?我喜欢什么?什么又令我欣赏?

"领悟"的多与少则会对我们知识积累量的“一阶导”乃至“二阶导”起到关键影响。我很庆幸在这条探索的路上,自己得到了上科大许多教授、师兄师姐,以及小伙伴们的陪伴和帮助。

大四之前我的课余大都投入在了课题相关的内容,对同领域其他方向知之甚少。这种对待前沿领域的“用到再去了解”的态度,虽然能让我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深入学习某些知识点,但是在大四暑假的研究生申请时,我首次意识到了这种学习习惯的问题:我对现在的物理前沿领域缺乏一个整体框架性的了解,只略微了解自己做过的小课题。除此以外,我对目前主流学术领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gs/5394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