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目前博一,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本科是湖南省内某二本。大学以前,典型学渣,但自以为智力不算太差,中上水平。高中三年年少轻狂,沉迷于电脑游戏,追妹子,于是高考一败涂地;进入大学后痛定思痛,发愤图强。大四暑假复习了三个月通过了司考,分,不算太低;后三个月考研,录取50人,排名第8,研究生阶段拿了两次国奖;博士入学考试第2。
以上全是废话,算是交代下写作背景。也不怕知乎上众多欧美名校,国内顶尖高校法科同学笑话。之所以敢写,纯粹感觉自己起点很低,智力中等,但后来一步步努力,算是有了一些经验积累和进步。仅供参考,抛砖引玉。
--------------------------------------------------------------------------------------------------------------------------------------------
很多同学强调了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我觉得提到了点子上。法律和英语有类似的地方,都强调一个积累和厚积薄发的过程。而且这两项知识(技能)无论你未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很不客气地说,大多数法学本科毕业生,其专业素养,至多能够达到一个法学知识扫盲的水平。即便是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学,其对法理、法条的理解能力也很有限。笔者现在就读博士,也不敢说对法学这门学科就有了多么深刻的理解,很多部门法的知识,因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问题,了解也很有限。想起《鹿鼎记》里少林高僧的一句台词:学了六十年,才锵锵跪在门口。所以,有志于未来从事法律行业,学习法律,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不断思考的好习惯。
对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是法理的掌握。法理是法学的内功心法,初学法理的人可能觉得法理晦涩难懂,没有收获。但是其他部门法相对法理而言,其实只是“招式”。招式易学,心法难通。如果一开始忽视法理的学习,学习法律知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提高了。简单来说,法理是教授法学“为什么”的课程,而其他部门法学是教授“怎么样”的学科,即便是部门法中的很多原则、基础理论,也脱不开对法理的掌握。你知道某一项法律的规定,但这法律政策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你清楚么?一旦学好了法理,掌握了法条“背后的故事”,你对法学、法律、法条的理解能力就已经超出了一般人一大截。
学习法理,不仅是简单的基本法理教材的阅读。法学从根本上说脱胎于哲学和政治学,在法学家阶层形成之前,法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很多法学的论断都来自于哲学、政治学著作。因而,学习法理一定要广泛阅读,尤其是加强对哲学和政治学书籍的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康德、萨维尼、边沁、卢梭、孟德斯鸠……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然法思想、法社会学思想、规范法学思想,对这些的了解都必不可少。
第二,是对部门法的掌握。主要是对部门法原理、概念、规范的了解。单纯阅读法理知识,如果缺少部门法,确实是非常抽象晦涩难懂的。所以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比如法理中法价值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在程序法中就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划分;又比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对应法理的是什么?是“善”和“美德”。古希腊一大批思想家、先贤就对什么是“善”“美德”进行过大量的论述。又比如,为什么民法不直接说“美德”和“善”呢而要说法律原则或者法律规则呢,这又可以引申到自然法学和规范法学的争论之上,规范法学认为法学是独立逻辑自洽的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依据上述的逻辑,你既能够很快的理解部门法,同时又加深了对法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当然,你还可以参阅大量实务中比较有代表性和争议的案例,其中既有规范性的争议,但更多的是法理信念的冲突。
上述的阅读量已经够大学忙活一阵子了吧。
第三,实务。这个自不必多言。学的知识再多,不解决现实问题也毫无用处。不管是法务、律师、实习助理、检察官、法官,不论你从事的是那块业务,你都会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立的问题。有了问题再进行学习,你就有了学习的主线,理论结合实践,你就会形成围绕问题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往小了说,这是你以后安身立命的资本,往大了说,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实务中你会学习到很多与专业知识无关,但与专业经验有关的知识。而后者,甚至更重要。当然,我不建议本科的同学过早参加实务,在大四阶段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相对而言,既然是在校学生,扎实理论功底是首要的任务。(我很多从事律师、检察官、法官的同学都反映自己理论功底上的瓶颈,后悔当初参加的活动太多,没有多学习多看书--!)
做到以上三点,再结合你的职业规划(律师?法务?法官?检察官?其他?)在不同的方面有所侧重即可。但大致的学习和磨砺都是必不可少的。
再说英语。这也是笔者的痛处,笔者大学入学前英语水平极差,基本是初中水平,词汇量停留在apple、school此类之上。但入学后因为学校通过是必需过四级才能发放双证。于是逼着自己每天苦学。
大学期间英语一直坚持学习不断,背完了三本词汇(四级、六级、考研),现在词汇在+左右。不算出类拔萃,但也不算太差:四,六级都低分通过,考研考博英语也维持了中等水平,没有拖后腿。
即便如此,笔者仍然感觉自己英语完全不够用。离自己理想的水平还差一大截。
有个笑话说的好,世界三大英语:英式英语、美式英语、中国46级,哈哈。我觉得大多数同学的英语水平停留在阅读尚可,但听说读写惨不忍睹的水平上。
笔者的英语学习经验是:无它,但手熟耳。每天坚持记单词,在大学的平台上大胆多和外国的留学生交流,坚持用英语写作,多听BBC,VOA多看美剧。
关键是“应用”。笔者读研期间有过几次和留学生交流对话的经历,期间交流畅通无碍。这让我很受鼓舞。厌恶英语的同学,一旦你亲身意识到掌握一门外语可以使得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你一定会燃起学习英语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大多数中国学生,缺少的不是对英语的学习,而是“应用”,因而缺乏应用,所以进步缓慢,而且缺乏成就感。
千万不要说我一辈子就呆在中国,不和外国人打交道这样的蠢话。除非你一辈子就打算成为一个庸人。那当我没说。更何况,掌握多门语言,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酷的事。
其他的个人素质,包括口才、情绪控制能力、组织能力、胆识、写作能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就不多废话了。一切以你的职业规划为目标——需要哪些能力,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哪些资源——从事一切与上述事项相关的活动:阅读、学习、锻炼、整合提升相关能力和资源。如果暂时没有职业规划,也没有关系,有些知识、能力和资源是共通的,不妨多加尝试,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慢慢的,蓝图会清晰。
昨天的回答是承接各位同学提出的专业和英语学习问题。学习这块,无论你未来从事的是哪个方向,我觉得都应该是NO.1的重点。不要相信什么大学成绩不重要,但求不挂科的理论。当年那些但求不挂科的同学,如今走向工作岗位,一遇到问题,就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