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知网的定价权为何如此稳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当代学生除了被论文支配的头疼之外更怕的是知网查重。

网上有一句话叫“没人年年骂翟天临,但年年有人骂翟天临。”

而我也是也是刚结束被论文查重支配的恐惧,现在想想都觉得可怕,不仅仅是因为重复率,还有那高额的查重费。

前几天光明日报在微博发了一篇推文,内容如下:

随着毕业论文提交高峰季的到来,毕业生对于论文查重的“声讨”也接近峰值。

说“声讨”,其中绝大比例的声音还是认为论文查重费用高,而且价格还不断跳涨,就此一项就花费不低,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知网“刚需中的刚需”的绝对竞争优势,也即对中文论文资源的近乎垄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有媒体梳理,国家支持既包括中国知网创立之初,其前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被作为国家标准下发执行,还包括之后教育部关于要求本科以及研究生论文进行检测等政策的发布等等。

前者的政策效应是让知网的学术资源集合成为可能,后者则是创造了知网查重服务的市场。

在国家政策便利及支持下形成垄断资源及垄断地位,并在垄断资源及地位的基础上开展垄断服务,这种商业化是否完全没问题,合理的边界在哪里?

反观其最初承载的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重任,公共利益在其商业运营中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和维护?

这些也是至少每年一次的论文查重“声讨”背后一直被质疑的问题。

查重涨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年年说,年年依旧。

说到底还是因为,知网的市场地位和由此支撑的定价权是如此稳固,至少短期内很难可以看到被动摇的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方面我们就束手无策。

尤其是对那些作为学术资源主要生产者的高校来说,有责任也有义务推进学术资源获取的便利化,这种便利化既应该包括获取的低成本,还应包括获取的多渠道。

所以光明日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我们看不到的一双手在保护知网,或者是维持知网的运营。

知网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即使只是信息的汇集方也能获得超额利润。

学生是最容易割的韭菜,论文稍有不慎就可能要重来,我们不敢也不能冒这个险,所以知网才能有恃无恐的涨价。

科研论文相关的产业是一个很细分的小领域。

围绕着科研的这些产业的公司,比如杂志数据库,杂志出版商等等,都在这个细分市场,拥有强大的垄断力量。

而为了自己写论文,就一定要去查其他人写的论文加以引用,而为了查重,就一定要首先能够和数据库相匹配。

那么这就意味着拥有论文最多最全的平台,就一定是会是大家查重的首选平台。

所以知网的价格弹性是非常低的,这种低是市场的性质决定的,除非再有一个平台能够和知网规模差不多,拥有的论文数量也差不多。

问题是,现在已经有知网了,而论文在哪儿看都是一样的,其他的公司没有太大的商业利益来做这个,和知网抢市场。

现在想想前段时间写论文时,论文里任何你引用的语言虽然你可能最后在参考文献写了来源,但一样是算重复率的。

改来改去,就剩下专业名词和人名,专业名词算重复,人名也算重复。

我总不能发明一个新的名词吧,这是我一个本科生能做到的?

连一个学者名字都算我重复,难道我还能自己创造一个学者出来吗?

但是又必须要有相关的文献和理论方法,不然就说明你无中生有,闭门造车...

太难了,幸好论文已经结束了,愿正在被论文查重折磨的你和还未毕业的小伙伴查重都可以顺顺利利!

END

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咯~记得星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gs/5422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