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一边是田间地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边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拔节生长”。贵州用工业化方式、大数据思维谋划乡村特色发展,农产品加速从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点睛农业现代化“长龙”,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迈出自信步伐,以产业振兴加速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昔日的“木犁耙”“铁把式”换作今朝的“金扁担”。贵州农产品经过精深深加工之后变身畅销产品,加速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实现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壮大多元化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生态、山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守好“金银山”,“农头工尾”做优特色文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高原,耕地资源紧缺,过去贵州山珍“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万桥飞架、大道通衢的贵州成为“高速平原”,曾制约农业发展的山地,从往昔的“绊脚石”变成现在的“金银山”,“劣势”转化为“优势”。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其中辣椒、刺梨、蓝莓、天麻等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丰厚的原料。秋意渐浓,新蒲新区辣椒加工产业园“辣味经济”红火,贵州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产销两旺,登录该公司的某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一款“网红”辣椒酱销量突破30万单,热度位居该平台辣椒酱热卖榜前5名。辣味,是贵州人引以为傲的标签,辣椒酱热销背后,是贵州辣椒产业的强势崛起,“红”遍全国、“飞”向世界。全国唯一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的省份、加工产值亿元以上、产加销规模继续位列全国首位、拥有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专业批发市场……盘点贵州辣椒产业亮眼的成绩单,做大做强精深农产品加工业是关键一招。眼下,全省多家规模化加工企业迈步“红色颜值”转换为“红色产值”之旅,深耕辣椒食品、火锅底料、辣椒萃取等精深加工业态,辣椒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渐入佳境。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各地推动农村由卖初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的鲜活实践频繁上演。深秋来临,登上观景台远眺,凯里市碧波镇万亩蓝莓园宛如一片“蓝莓海洋”。数公里外,同处碧波镇的贵州蓝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10多种产品覆盖脯、原液、原浆、酵素和白兰地等蓝莓制品,实现了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依托规模化种植、产品研发、深加工与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产品销往一线城市和国外,产值逐年递增。”该公司总经理钟学斌说。纵观贵州各地,以工业化思维谋篇布局农产品深加工,推动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因地制宜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提升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挑上“金扁担”,“接二连三”挺立市场潮头“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这句顺口溜形象道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农业全产业链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贵州加速农产品初加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让农业从原先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延伸到二、三产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培育增值增长点。过去依靠“铁把手”,现在挑上“金扁担”。科技赋能,贵州集中攻克一批引领性、突破性、复合型关键技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升级版。秋日的贵定县瓜果飘香,在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数字化大屏幕上,生产全流程动态一目了然。“借助自有专利技术,我们完整地保留了刺梨的天然营养成份,研发出多种刺梨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公司营销负责人张鑫阳说。数字化生产线让小酸汤做成大产业,位于西秀区的贵州南山婆集团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本地优质大米、辣椒等农产品原料历经一系列工序,加工成牛肉粉、酸汤杂粮面、牛肉杂粮面、酸汤饭等食用方便、营养美味的百姓餐桌上的新宠。遵循山地经济规律,贵州立足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禀赋,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围绕茶叶、刺梨、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生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一批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在贵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工业锅”炒香“农业菜”!织金县推动皂角米精深加工发展升级,将过去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升级为产业联合体,年总产值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呼之欲出;德江县开发出天麻咀嚼片、天麻酒、天麻片、天麻胶囊等多种深加工产品,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6亿元。“田间地头”产出的贵州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之后,畅销“市场端口”。捧起“金钥匙”,“黔货出山”逐梦乡村振兴霜降前夕,贵州嘉禾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直播团队一场接一场转战田间地头、加工车间,紫云红心红薯面条凭实力再度“出圈”。该公司电商业务负责人程振华介绍,红薯面条卖得最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云红心薯的独特风味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艺,都是热销的保证。“凉都”六盘水市,以早春茶、刺梨、猕猴桃“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并打造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贵州最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闯出一番新天地。如今,“贵州绿茶”“贵州刺梨”“生态贵椒”“贵州黄牛”等“贵字号”农产品,经过农产品精深加工“魔术师”之手实现价值倍增,通过线下、线下渠道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风行天下。取得不小成绩的同时,面对加工业总体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等现实瓶颈带来的挑战,贵州优化加工布局、拓展农产品加工功能、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升级版。数据显示,年贵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59%。今年上半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6.7%。越来越多覆盖面广、从业人数多、持续效益好、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乡村特色产业在贵州各地培育壮大,组织化、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贯通产加销,将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尽可能多留在当地,让更多农户通过基地务工、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分享产业增加值。“中国薏仁米之乡”兴仁市,在30万亩薏仁米种植的基础上,培育出多家加工企业,通过“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的合作模式,带动5万余户20余万人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薏仁米成为当地农户“富口袋”的一大产业。“精深加工每亩薏仁米的附加值翻倍。”贵州兴仁薏仁米电商公司负责人夏召和干劲十足。政策实、人努力、资源好,多重优势叠加,贵州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成为打开致富增收大门的“金钥匙”,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沿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轨道,赋能农业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增添“农”墨重彩的一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编辑 张云开二审 杨小友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