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式;
实践到理论;
自我管理。
一、写作方式
当任务是完成三万字的论文时,首先是大框架的搭建。将要阐明的观点写下来贴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在写作过程不时地抬头看看,以保证自己思路方向的正确性。整个写作的过程会出现改大纲、怀疑题目可研究性的想法,甚至想更换写作主题,这显得订立题目时的重要性,一旦将题目、大框架定完,出现想改动的想法之后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改,而是要防止出现因为缺乏毅力而放弃主题的情况。出现写不下去的时候,觉得换个题目会写得更多时,可能是高估了自己换题后的完成度,低估了此篇文章深入研究的可能。
最近听一个编剧兼导演老师那里听到一句评价人说话的句子:“有文化没水平”与“有水平没文化”。即有学历的人说话常说病语,而没学历的人说的话从来不是病语,这是有水平。在文章写作当中也是如此,虽然读了许多书,写出的句子却常常是病句,有时章节内的文字也不能阐述大标题的论点,论据与论点不符。因此,写完文章之后,全文完整地再看一遍,记下来出现问题的地方,再完整看一遍之后,着手开始改动仍觉得有问题的地方。
所写的句子如何才能简洁、凝练呢?写作时,一定会带着个人主观意识去写,主观意识所占的比例过多即容易被评价为“过多的感性罗列”。这也许跟作者多年所形成的语感有关,如果初次写作即有这样的习惯,那么在写作这一段之后再回去浏览一遍,判断文字当中是否融入过多的感性表达,是否能够用另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去替换。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想着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并将其转换为文字打在电脑中,这个过程并不是文字一下子就出现在脑中,而是经过斟酌、思考拼凑出文字,并且时刻在删除或更改的。
二、实践到理论
选题目时,想要研究的总会想与自己的实践经历或所了解的知识有关。研究的目的高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当需要研究一个较深入的主题时,自我的实践经历往往是不足以支撑整篇文章,此时书籍和资料查阅是弥补这一缺失的方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在选定题目时,最好能够划定将要补充的知识,不能好高骛远,订立一个教学项目或者科研项目的计划,使文章能够“落地”,对自己的实践有个总结,所深入探讨的理论也对他人有指导意义或帮助。
读书或查阅资料时,某一特定的定义或观点常出现在不同著作或文章中。不同的作者可能探讨过同一主题,而每一个作者的观点都是有帮助的,但又不是唯一正确的。自己的观点是集合了多方的观点之后而得到的自己的结论。对于艺术理论,结论可能不仅是一个正确答案,但一定是有观点、有判断的。
三、自我管理
写作需要两种时间管理,一种是宏观的,长期的,一种是微观的,短期的。长期写作时间的估计可能为一周或一年,大概在某一阶段完成文章的几分之几;短期的写作时间是要安排每一天写作的时间,两三天之内要完成的章节,需要做的实验或需要查找的论据。
精力管理。人每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得不承认优秀、伟大的人其精力是优于常人的。人最了解自己,对自己每天能够完成的写作量有正确的估计,安排好日常生活的作息规律及事务,争取每天都能比前一天完成更多的写作量,即使增加几十个字也是有用的。
关于音乐。听音乐占用着很大的精力。写文章的同时听着音乐,是一心两用的事情。音乐是值得集中注意力去享受或研究的艺术,当想放松时,听听音乐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去看看风景、睡一觉是个好的选择。
今天看了《彗星美人》,放个图片。灯光与服装的妙用——众人皆处于黑暗之中,Eve的服装与光区使她最为突出,Bill作为视觉焦点的其次。在有成就的一群人当中,Eve以她极深的城府观察着他们,计划自己成为舞台明星的道路,将伊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