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习手册
之
学校自评报告要点
1
学校发展历程
学校创建于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矿业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整建制迁回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2
学校校训
团结奋进博学奉献
3
校园精神
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
4
人才培养特色
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
5
办学类型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6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
7
学科定位
地矿类学科特色鲜明,以工学为主,工、理、医、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8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煤炭工业。
9
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
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0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政策保驾护航,落实中心地位;领导躬身垂范,彰显中心地位;资源优先配置,保障中心地位。
11
发展目标定位
到年,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至年建校八十周年,学校跻身国内同类高校前列,1~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12
本科教学业绩
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近20万名。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中,彭苏萍、袁亮、陈湘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年,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13
师资队伍保障
截至年9月底,全校共有教职工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专任教师人,专职实验教学人员人,外聘教师人,生师比为17.69:1;教授、副教授和其他高级职称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73%;具有博士学位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12%;45岁以下教师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17%;具有外校(境内)学历者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2%。
14
本科教学规模和教学资源
学校普通本科教育设有17个学院(部),74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人,全日制本科生人,校园占地面积近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3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43万册;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15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
“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超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余项;授权国际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余件;拥有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30个。
16
国际交流
学校与美国、德国、韩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近三年,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有: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技术大学、美国底特律大学、韩国韩南大学等11所高校。完成与美国、韩国3所大学5个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其中3个合作办学专业通过省教育厅评审,与韩国东西大学合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
1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坚持“一个中心”(学生中心),“两个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段培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知识、能力、人格和创新创业),着力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各专业培养方案详细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实现途径与方法;设置了公共基础、公共选修、学科专业必修、跨学科专业选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程、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素质拓展、社会责任感实践等11个教育模块,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18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从平台建设、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块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了“”实践教学体系。即“4”大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素质拓展模块”;“4”个教学目标,包括“工程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修养”;“5”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教学、生产、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科技活动、学科竞赛、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及“文体竞赛、技能考级、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5”大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集中教学实习平台”“校企联合实习教学基地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19
学生发展工作
着力打造“三微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