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克莱德校友日记AnnPeng的

(苏格兰社区活动夜的留影,Ann为左1)

校友日记系列故事记录思克莱德大学校友在格拉斯哥的求学经历与回忆。感谢每一位来稿与我们分享在Strathclyde时光印记的校友们!

本期主人公

(AnnPeng与柏林会议上遇见的小伙伴们,

前排右1)

AnnPeng

(级校友)

MScInternationalRelations

(国际关系硕士)

长文预警

为了不辜负Ann同学的生动文笔,小编在这里整合了她的全部一万字。希望阅读精华缩减篇的小伙伴们欢迎移步本日的首篇推文。

好了,

准备好瓜子汽水,

一起跟随Ann同学的脚步吧。

4月16号那天答应要写一篇s大生活回忆录,然后……拖到了截稿前的这个周末……。

作为当年HaSS学院的一名留学生,真的要说的话太多了!不忍心在出差时候、紧张的实验调研期间敷衍了事结束这个或许漫长(啰嗦)的回忆录,因为,一定要找个周末找个舒适的地方慵懒地好好写啊~

...

年6月24日

坐标北京,北锣某一咖啡馆

...

时间倒退回一年前,年6月23日,正好是我们学院毕业典礼那天,由于签证问题,没能参加,那天Email里塞满了同学发的祝福和照片,时断时续的VPN愣是撑过了一场聚散离别的“座谈”,还有屏幕远方的苏格兰式干杯……;

(小伙伴群里发的毕业典礼合照)

时间倒退两年,年6月23日,由于自己看错会议时间(嗯,当年我就是那么傻),阴差阳错签了西班牙的签证,然后顺理成章地去了西班牙闺蜜在马德里的家(闺蜜在准备博士项目,没能同行),我的西班牙“家人”来接的机,以及在西班牙同学父亲离世前的3个月,拜访了同学父亲,这位了不起的铁道工程师;

(在同学马德里家的游泳池,题为

BeautiesandtheBeast)

时间再退回三年前,年6月23日,彻底放弃了德国大学的Offer,选择了Strathclyde,这个陌生的苏格兰学校,当初选择她大概是因为下发Offer的效率惊人吧,现在想来,这真的是这辈子最幸运的决定吧。写到这有点想哭,哈哈哈哈哈。

(清晨6点,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

年9月14日,从广州白云机场到达格拉斯哥国际机场,几乎一个人的行程,是因为,在白云机场的时候遇到一个去格大念金融预科的男生,后来的你肯定顺利通过了吧~

在格拉斯哥机场拿行李出来,很快就在出口的地方看见紫色衣服的s大学生会的接机小团队,在他们的组织下,跟三个分别来自马来、香港、台湾的小伙伴拼的的士去的宿舍。

我的宿舍是之前在学校网站上预定的,在学校外面,但也不远,就在HighStreet上的AndrewUreHall(预告下,这是个非常神奇而且魔性的宿舍区!),也是拼车的几个人当中最远的(但其实离我上课的Livingstone走路就几分钟的事)。

也是从那个的士司机开始,认真见识到什么才是传说中的苏格兰口音,严重怀疑自己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捂脸。

这里可以给个tip:可以把自己的宿舍地址打印出来带着,到了大格村,不要对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太有自信,在苏格兰人面前,连伦敦人都是要折服的呀!(一个舍友是伦敦人,牛津大学的本科生,s大生命科学硕士)。

一个人,一个27寸行李箱,一个29寸行李箱,一个背包,就这样,到了格拉斯哥,或许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想到,这辈子会如此难以割舍地怀念她。

(一印度朋友在她宿舍窗上拍的格拉双彩虹)

作为一个正宗的南方人,来到的第二天就因为温差,华丽地发烧了,靠着“祖传秘笈”,没吃药,睡一觉捂一身汗,隔天就好了。很多小伙伴会考虑带药,我的经历就是虽然带的药没怎么用,回国前要么送人要么扔了,但是还是要备着,常用的感冒药,像感冒灵颗粒、咳特灵、板蓝根什么的(嗯,我广东人),还有一些类似众生丸什么的肠胃药,只要不是中草药,都是可以托运的。

到达格拉斯哥的第三天,是学校的Orientation。大概拿到Offer的小伙伴都会收到学校的邮件,里面写着我们会有一个OrientationMeeting,而在集合座谈之前,我们会找到年级的教务主任(Director),我们那一届是Mark,给我们介绍学校的课程,特别是选修课。

有关课程

我们国际关系专业有很多的课程都是跟博士一起上课的。除了每个学期的必修课外,还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我们学校的课程有很多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课程,如果有意愿或者对于博士学位有观望的话,这些课程都特别有帮助。我本人而言,也是得益于学校的研究方法的选修课找到了目前在北京的这份工作,也是这些选修课,和Mark等学校的老师,让我转变了硕士毕业之后直接找工作的想法,尽管目前还是努力(苦逼)地在为自己申请奖学金博士学位积攒着经验。

(Ann笔下的Mark)

最爱的老师

很感谢Mark,一个学术大牛,没有一点架子,没有国内学术届的浮躁风气,有一次邮件预约他谈论课程上的一个疑点,其实预约得也挺急的,中午预约的下午见,Mark也很欣然,去到才知道他还有一个半小时就要搭乘航班去开一个学术会议,其实还在紧张地准备他的报告来着。但是Mark说,“绝对不能让学生还有疑问,他就离开了。这样他在异国开会也心情不安。”有这样的老师,真的觉得很幸运。

P.S.他也是我们公认的最喜欢的老师之一。

谈谈HaSS学院的其它老师吧。在这里感谢教我们QualitativeAnalysis的Andrew(教完我们就去格大执教了,貌似我们学院跟格大的渊源颇深,不过本身s大也是格大的教授建立的,很多资源共享大概是常有的事情,包括图书馆也是)。

每一次去Andrew的OfficeHour,每次一聊聊上一个多小时,也从来没有嫌弃我渣渣的英文,也算是见证我口语蜕变的一个老师吧,也是喜欢跟我们一起去酒吧的一个教授。也因为Andrew的话,积极去参加了几个国际会议,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小伙伴,包括现在在北京相遇成为非常好朋友的小伙伴。

(二月份,1个人去conquer的BenNevis,

尽管回去后还是被舍友说了一顿……)

Gabriela的课是我们公认最喜欢的课,除了非常合理的评分机制(考勤+课前阅读报告+课上讨论+Presentation+小组Debate+论文+考试),在她的课上,一个亚洲人慢慢对欧盟制度和其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是因为她,认识到了欧盟内在的优越与矛盾,也许也因为刚好经历了英国的脱欧公投,开始对公共治理有兴趣,奠定了以后往这方面深入的决定。

P.S.我的英文其实没有好到能够零压力深层次讨论的水平,而且很多国际政治的词,用美国同学的话说就是都很fancy,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那么点吃力的,Gabriela用她的经验告诉我,“慢慢说,不着急,渐渐就能流畅说好了”。后来在交毕业论文前找Mark,Mark说:“你的英文说得真的进步好多啊!”那一刻,还是真的很开心的。

还有我们可爱的Max,杜克大学的他,真的炒鸡美国人。每一堂课都会带着一瓶红色可口可乐,坐在桌子上给我们上课,(长得?)年轻的他有小肚子,超级可爱!作为中国学生,总会更习惯课堂上抄笔记,这也是Max比较不喜欢的一点,他总是抱怨说:“你们怎么总爱笔记呀,给我把笔放下,好好听!”后来,真的渐渐的上课录音,不做笔记了,发现效率超级高。

(论文期间写论文写烦了,就随手画一只高地牛)

土耳其的同学(拿全奖过来的同学,土耳其真的给他们留学生巨多奖学金!几乎认识的每一个土耳其人都说他们拿奖学金过来的,嫉妒!嗯,扯远了),嗯这位土耳其同学说:“他们的教育也是先听讲,课后再进行笔记整理。包括考试都是口语型的问答,也不怎么准备,就平时的时候认真听讲就足够了,教育特别爱辩证性思考。”

对了,Max的课是必修课,两门课,一门一个学期:国际关系,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治理。他的课很有趣,但是对语言要求也高,因为他偏爱用长句子,各种复合从句。据说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句子比较复杂的,他几乎就是一个长难句张口就来那种,这也是我课堂录音的原因。大概上过他的课连阅读理解能力都会蜕变一个层次吧,苦笑。

这里八卦一下:Max的妻子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土耳其女士,有一次关于疑欧论的论文要找他指点,他提到一篇论文但是忘记了作者,他的妻子在旁边听到了,立马把作者名字拼出来了,还另外推荐了几篇不错的文献,特别有气质,而且是学霸型。那时候,我们心目中酷酷的Max眼神里的小温柔瞬间就闪闪的,特别喜欢他们哈。

(一起复习考试的时候,希腊同学推荐我们点的中餐外卖,不太正宗,但是本宝宝还是很开心~)

跟Max一起教我们国际关系这门课的还有一个JunKoga,一位日本女士,喜欢扎双辫子,特别可爱。课堂更喜欢学生为主导,她基本就是组织讨论加引导的角色,对于我们的论点不会批评,更多的是鼓励,或者推荐更多的文献让我们深入探讨。

原本毕业论文她是我的导师,大概因为院里觉得我们都是亚洲人,刚好论文题目也是亚洲文化相关吧,但是因为怀宝宝了,Mark给另外选了Max,但是Max说他的研究方向不一样,可以先指导着,等Mark给找另一外导师,然后我就经历了三个导师的牛牛的论文时期,想起来还是有点心累。也是自己原因吧,定题目定得也晚,但是也顺利完成毕业了,尽管过程不容易。

(在卢布尔雅那会议中遇见的小伙伴)

在这里再说说国际关系与制度这门课吧。按Max和Jun的说法是,他们是用博士生的阅读要求要求我们的,一周平均读六篇论文(当然是全英的),每一篇都是国关的最前沿,或者最权威的论文,当然页数也不少,最少的都是25页以上。

对于转了专业的我而言特别特别吃力,因为这些论文除了专业领域知识外,还有特别多的统计表格和博弈论的东西,每次除了查单词外,还要求救英文维基百科找这个术语的意思,或者看数学统计学的东西去理解一篇文章讲什么。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几乎每篇文章翻译着、百科着看完的,虽然一周这门课只有一次课,但是每天熬夜到两三点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请不要说英国大学的硕士水啦,请看看我们的密度还有努力再说吧。

诚实地说,我一度认为自己不能毕业,也曾经为了凌晨还搞定不了一篇论文,第二天就上课了焦虑大哭过,但是还是熬过来啦。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会有英文的资料或者有教授介绍的书,英文版的,看起来不太费劲,都是因为有这些日子的锻炼吧。

(5分钟早餐)

后来我们也跟老师提过,这个阅读量太大了,我们美国同学也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们还有其它课程,而且都是seminar为主的,对reading也有要求,后来Max说:“好的,我们把篇数删一删,但是会给你们附加一个选择性的readinglist。”可是!他们删减后的论文篇数虽然剩下三四篇了,但是!每一篇都50页以上啊,选择性读的文献那个长度很简直了。能想象我们拿到这个更新版readinglist的绝望吗?!

还有另外一门课,具体是谁教的我就不透露了,免得大家对它恐惧了,哈哈哈。这门课吧,上课的是个学术大牛!每一个星期的readinglist很简单,就一本书。关键是,是一个班,十几个人,包括博士生,每人选一本去读,读完之后下一个星期开始,每个人都说一说那本书讲了什么,作者有哪些论点。

然后班上会有一些小伙伴分到的书论点跟你的那本书的论点些许有不一样的,或者相驳的,会有现场讨论甚至debate的可能。难度我就不多说了,我上了两个星期觉得自己一个中国学生跟同班的英文水平比我好的欧美或者本地同学比起来,学这个课会很吃力,于是就果断选了另一个课程,但偶尔还是去旁听一下,因为课程时间不冲突。

对了,学院的选修课是可以先选了,试着上两周,然后第三周的时候正式确定要不要选或者要不要换的,非常自主性,这个上HaSS的小伙伴可以找你们的Director到时候讨论如果换选的话,选哪个更合适。当然,我也是比较怂了。后来听苏格兰的同班同学说,这门课虽然变态,考试题目出得也有一定难度,但是给分很高,平时的参与分比考试的比重更大,而且老师特别好,给学生的时间特别多。当然,我想这也是因为这是那位苏格兰同班同学的必修课的原因吧,他没法不去上的(此处应该有邪恶的坏笑)。

(小编贴心为Ann同学补上表情)

还有一门量性分析的课程,分1和2,各一个学期。因为课程关系,实际上算学分的话我只选修了量性1,以论文结课。任课老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希腊男士,课上的例子深入浅出,上课的时候课上课下的材料相结合,为保护老师的劳动成果,也为了防止提前准备的不公平,我这里不说平时上什么以及考试什么的了。能说的是,这门课,如果小伙伴有意愿读博深造,以及从事研究工作的话,还是特别有用的,虽然内容在十周里看起来不多,但是如果有好好利用老师给的readinglist和课下资料的话,足够学很长时间了。

因为这位老师的推荐,买了不少好书,至今工作中还会用到的那种。至少它教的不是中国式的填鸭操作技巧,而是一种用量性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KKV的书上说“量性强调因果,质性强调描述“,虽然KKV93年出版的这本书也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但是还是无法撼动它的权威地位。

对于我而言,量性分析这门课带给我的是一种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吧,在它之后,不会再轻易地给事件给人物轻易下标签,会更看重背后的因果条件。每一个现象背后,找一找,想一想可能的影响因素,每个影响因素带来的力度大小,然后会更懂得去理解、去宽容……或许用宽容这个词还不太准确,不过总的而言就是,用我特别崇拜的一个西班牙同班同学的话来说:“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参考下我的选择,(可能不一定正确),我是选修了质性分析的课程,同时选修了量性分析1,然后,向Mark和这位量性分析的老师申请做量性分析2课程的旁听生,也是收获不少的。这里跟大家说下,务必跟年级教务主任和科任老师申请,因为申请的话学院会给你开放教学资源权限的,这意味着,虽然是作为旁听生,但是课件还有资料什么的你也会有,跟正经拿学分的学生唯一不同的就是,结课后不用考试什么的而已。

(MC楼第一层的某厕所标志,

一直是我觉得母校骄傲之一)

Ann的小贴士

这里谈一谈关于预约还有老师们的officehour:一般都会邮件预约老师说啥啥啥时候过去,老师就会在ta的办公室等你。一般在开学前,我们就能知道各位课任老师的officehour是每周的什么时候,然后根据这个时间去预约。

再说说考试。经验教训说一句吧,务必在学校系统截止日期前提交论文作业。我是因为理解错老师的任务要求了,截止前三天找这个量性分析课的希腊老师聊的时候才发现,结果后来又因为保存问题,晚了3天交,要知道一天扣5分的,15分的差距可以毫不夸张地用云泥之别这样的词去形容它,如果你知道65分有多难拿的话。记得是交完毕业论文快回国前了,偶然一次机会在学校汉办办公室所在那个楼见到这位希腊老师,没想到他居然还记得我的名字,也欣然接受说未来申请博士时候他做我推荐人,可以说也很受宠若惊了啊。

(同学整理的,一个学期其中一门课的Reading)

最后说下一些学习上的一些感悟吧。我们学院的学生规模没有商学院那么夸张,听念银行金融和会计的印度舍友说,他们那个班随便一个课就洋洋地多号人,我们的话,少数点往前挪一位吧,最多就二十来号人,最多人的一次还是开学那天Orientation,一个学院,所有专业的小伙伴都来了,硕士和博士,感觉坐了挺多的,但貌似怎么样也不超过35的样子,再加上每个专业的选修要求不一样,貌似比较多人的课是mark和我们院长共同教的PrincipleofSocialResearch.

鉴于本人有点脸盲症,而且刚开始对于欧洲小伙伴更是那样了,据说有一个法国妹子在第一个学期Mark的这门课上只考了15分(50分及格),还有另外一门挂掉了,然后听同班同学说这个法国妹子第二学期就没来了。我觉得其实还好吧,学习有给补考的机会,第一次挂了其实没有关系,第二次,通常是次年8月份,再好好考就行了。但是有些人就真的这样放弃了,包括我认识的一个身高目测两米的挪威男生圣诞节后就再也没见过她了,包括商学院管理学的德国朋友说,他们第二学期已经消失一半人了,包括我印度舍友跟我说,他们有一门课,号人,一半人挂了。但是其实也不用恐惧,毕竟顺利毕业的人还是很多的呀,比如学渣渣我就顺利毕业了啊,看个人努力吧。

遇见过每天跑图书馆拿奖学金的中国学生,也遇见过在图书馆通宵只为看剧游戏的中国学生;遇见过踏踏实实写论文做小组作业,被欧美本地小伙伴语言能力“欺负“,也咬牙坚持的中国小伙伴,也遇见过几乎都在旅行游玩,晒自驾风景…

留学的这几年,怎么过,要得到什么,要有怎么样的经历和积淀,完全是靠自己的。

(因为一场草地音乐节,被安利了一支乐队)

总的而言,HaSS学院国际化程度很高,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小伙伴都是拿奖学金进来的学霸们,其实我们学院对于中国学生是有不少奖学金可以申请的,在每年的4月份截止,申请要趁早。

在博士师兄还没有来之前,我们那一届全院就我一个亚洲人,当然也就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虽然每次课堂讨论刚开始的时候有那么点艰辛,特别是一次和清一色的苏格兰小哥哥们同一组的时候,还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这里插一个小笑话:

我们有一个苏格兰本地的同学,后来成了苏格兰议会议员了,当然这是后话了,重点是他的字非常糟糕,名副其实的天书。据说他本科的时候,也是S大念的,期末考试的答卷,他写的阅卷老师一点都看不懂,然后……然后学校居然考试后叫他回来学校,让他把手写的答案重新!用电脑!录入一遍!自从知道这件事之后,每次见到他都要好好mock他一下。但是想一想,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学生要是在中国,估计就没戏了吧。但是,这位小伙伴后来成了苏格兰政府的一员,在Nicola大姐身后站着的照片显得他发福了,没有了原本的帅气(他当年是真的帅啊,金发碧眼的小伙伴)但是也是很棒了。

(第一次体验英国研究生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虽然鼓励很简单,但是很暖心)

另一个故事是,同班的一位苏格兰本地中年女士,有着阅读困难症,据说貌似是看单词的时候字母顺序会错乱,导致阅读障碍。学校期末考试的时候专门给她准备了一个处理过的电子考卷,可以说相当暖了。也正是这样一位女士,在我们上复习讨论课的时候,第一个把她整理的reading拿出来(就是一个学期这门课的所有要读的论文)厚厚的十几厘米的文件,翻看看看,每一篇都是笔记满满的,现在想起来也是真的很佩服。其实,在她面前,我们还是什么理由不努力,有什么借口说自己学不好呢?

关于学习还有课程,大致写这么多吧,用iPad软件写的,也没法统计字数,看着篇幅挺长了,小伙伴估计没啥耐心看了,捂脸。

接下来,大致说一说对于我而言,最不能或缺的,我的朋友们,同班同学还有我最爱的舍友和闺蜜们吧。格拉斯哥城有一句粉红色的口号“PeopleMakeGlasgow”,对于我而言,大概也是他们成就的我吧,毫不夸张地。

(考试结束后,同学说“走,喝一杯吧”……)

很多在留学期间认识我的人都说,是个坚定的,“有韧性的女生”。但是其实不是的,我会焦虑啊,会在凌晨的一堆读不懂的论文面前败下阵,会在ddl截止前的几天每天夜里和印度舍友一起用浓浓的咖啡试图压下去焦虑和巨压……但是非常非常幸运的是,我有非常非常棒的小伙伴呀!Cass在知道我在的焦虑状态,她无论如何一定要坐车过来把我拽出去,她说“Ihavetomoveyouout!”真的她来到我就直接泪奔了,从那天开始吧,渐渐调整好了心态,也不再焦虑了。国后,很多人都说我的英文是英国腔,但是天知道我出国前是公认的美音!而且我念的还是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啊!可能大概,也只能是因为,Cass是一口地道的伦敦音吧。

在为论文焦虑的时候,我在自己房间这种橘黄色的灯光下实在学不进去了,搬去客厅学(AndrewUreHall的房子多半是四人或者六人,每个人一个单间,两个公用卫生间,一个大厨房以及和厨房相连的圆桌客厅),也许见过了我凌晨的焦躁吧,印度舍友Megha主动把她的学习的资料搬过来一起看,她说"Won’tletyoualone",然后为我冲一杯热可可,放在电脑旁边。每次从电脑屏幕抬头看到坐在对面的她,会有莫名的心安。

波兰的Natalia是我们的厨艺小能手,看着菜谱就能把一道菜做出来。她说:“Cookingcanhealpanic"。这个妹子有次考试回来哭了,两道大题,她只胡乱写了,说是会挂科。虽然当时的我也是自我感觉考得一般般的,鼓弄了两杯棉花糖热可可,安慰她顺道也安慰安慰我自己。结果成绩出来,这门课她拿到了75分……到现在,我还是怀念那天晚上我们做的糖霜pancake和彩色棉花糖热可可。

(和波兰舍友一起做的儿童节蛋糕)

还有Bea,一个西班牙的女生。Bea的一家人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有爱的家庭,没有之一。每次见面的时候,都会相互亲吻脸颊,晚安道别前一定会有大拥抱和一句"teamo"以及无数的kiss,导致那次从他们家回来之后,整个人就是见到小伙伴都是满满爱意的大拥抱和飞吻那种。

第一次和Bea家里去打保龄球的那天,Bea和她妹妹以及我,我们三恰好都穿了横条纹的上衣,路过的人说我们是三姐妹,然后Bea爸妈大方说“是呀,我有三个女儿“。自从,我的照片就放在他们家族相册里面了。现在零碎时间在学习西班牙语,也是因为有那一天,我能用西班牙语跟Bea的家人交流吧。期待他们来中国的那一天吧。

(我和我的西班牙“姐姐们”~)

还有我的伦敦舍友和冰岛舍友,同样金发碧眼且同一个专业的她们,一个教会了我什么是牛津学生,一个教会了我冰岛的各种生活日常习惯和自然旖旎风光。伦敦舍友Daisy牛津毕业,学霸的日常是,晚上10点准时入睡,第二天6点准时起床,几乎每天都是如此规律作息,要知道一个拥有了自由时间的成年人,在没有人管制要求下,达到这样的自律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她做到了。

也是她组织了我们的第一个宿舍会议,协调安排了我们宿舍的打扫值日,还有公共区间的友好使用知告,也是她创建了我们的WhatsApp宿舍群,无论大事小事都能有良好沟通,她和前学生会会长Natalia两个人,可以说是我们宿舍环境被那么多人喜欢的功臣了。

(第一次的舍友聚会(=宿舍会议~))

关于宿舍,很多人害怕遇到奇葩舍友。楼下的德国朋友Jannes宿舍就是,总有那么几个人不做卫生,每次吃完饭把饭碟和锅碗什么的直接堆放在水池,等堆到小山了再去整理,也曾经亲眼看过他们的WhatsApp聊天记录,他在群上问这周值日的小伙伴把卫生间打扫干净了没有,结果原本只规定了一个人打扫即可的事情,两个人同时回答打扫好了,然后,我亲眼见证过他们所谓的“打扫好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如果Party在他们家的话,我估计会回到楼上自己的宿舍卫生间上厕所吧,这样的程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小伙伴选择那种单人一套的住宿空间,即是开放式厨房和卧室连在一起的那种。个人觉得中国菜一般味道油烟会比较大,这种很容易整个房间都有味道,除非很少做饭,或者干脆不做饭。

另一点是,我觉得在国外留学,社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有联系,有讨论,学校也有免费的语言课可以上,但是这样的交际和生活中的交际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波兰舍友教我做饭的时候,我们两个会事前查好很多英文单词,然后我也学到很多波兰那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这个是一个人住的时候体验不到的乐趣;

自从第一天到宿舍的时候,跟我的伦敦舍友说想提高英语单词量,我的伦敦舍友会刻意教我一些日常东西的英文,还是她不停地耐心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给我学会的,这也是一个人住的时候不能享受的福利。

(元宵节那天,拉上小伙伴一起的“汤圆party”)

还有就是,说不定就遇到你的一生挚友了呢。大概因为西班牙天性的PartyAnimal吧,有很多的很要好的小伙伴都是Bea拉着我一起参加Party的时候认识的。以前我也以为Party是不务正业的一种,因为明明学习任务那么重,但是那一次Party中见到朋友Nacho,聊了一会儿他跟我说"Ineedtoknownewpeopleandgetnewthoughts.",恍然过来,原来HomeParty是有这么一个功能的,而且也真的通过几次HomeParty遇到了很好的不同专业的朋友,如果没有AndrewUre的这些Party,估计不会有交集的那种。

也恰好欧洲杯,一起看球赛,体会到了欧洲小伙伴对于足球的疯狂,用一位英国朋友的话来说,“Itisnotaboutthegame,itisaboutlifeanddeath!"慢慢也会因为小伙伴的国籍而支持某一队。也会有墙头草的时候。有一次德国队对战西班牙,在西班牙小伙伴人数压倒的情况下,平常非常腼腆的Jannes通过秀腹肌来为德国队拉票的梗也是很可以了。

(每场的FarewellParty都会是一场庆祝与惜别)

记得一本书上有一句话吧,你眼里的世界就是你的全部。简单点说就是:你怎么样,世界就是怎么样吧。我不会定义说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是至少,格拉斯哥的这段经历丰富了我,也在很多方面修正了我。除了英语口语是公认地变好了,也收获了很多很好的小伙伴的友谊。

这段经历也让我有了不同的判断与分析方向,不再那么轻易贴标签。每次周五晚上party玩得最嗨的感觉各种不靠谱的印度男生,每周六清晨六点多会出现在超市买早餐,然后默默去图书馆,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偶遇,不会知道他会这么努力;如果不是他拿到优等学位,而且这位妈妈为她儿子很骄傲的时候,不会知道,有一句话叫workhardandplayhard;

还有一位玩得非常非常疯的隔壁栋的西班牙女生,提前两个月写完自己的毕业论文(她说住宿费贵,想为家里省点钱,也可以早点实习),而且获得了优等学位毕业;还有一个爱吸烟有纹身的女孩,没有接触过的话,不会知道她每次在你去她家之前都会开窗把烟味散掉,每次在路上,都会可以站远一些,避免烟味呛到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每个纹身背后,都是她鼓起的勇气和坚强……

(在AndrewUreHall,BlockA门前的我们)

Jannes走的时候,他说“itisnotgoodbyeforever"。其实,现在坚定想读PhD,除了老师们的启蒙和自己对于研究的兴趣外,也是希望像这班优秀的小伙伴们看齐吧。另外就是,希望重新以学生身份回到欧洲,回到距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

矫情了一天,但是还是难掩深爱。

ThankyouallformakingmyGlasgowandmyStrathclyde.

AnnPeng

年6月24-25日

MSc

InternationalRelations

国际关系硕士

课程亮点

多相关领域学术学习

深入研究方法教学

大量课程选择

高达英镑奖学金

(详情请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5411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