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集葛剑雄先生从教五十五年誌庆论文集

钙泊三醇软膏 http://m.39.net/pf/a_5606895.html

作者:本书编委会(编)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1页数:定价:.00元装帧:精装ISBN: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弟子,耳濡目染,我们了解、认识的葛剑雄先生远远超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他胸襟宽广,人格高尚,治学严谨,待人和蔼公正。先生做学问,注重学以致用,视学术为公器,将自己的智慧献于国家,用于社会,利于民众。他是著名的移民史、人口史专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撰文提出完全一胎化政策会对以后的人口结构、社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并提出提倡一胎,放开二胎,杜绝三胎的方案,可惜未被采纳,而目前我们国家也正经历着老龄化社会来得过快、人口红利去得过早的阵痛。当我们的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先生即据自己所学,梳理“一带一路”的历史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先生是当下的名人,很多机构请他讲课,但他从不摆架子,只要时间允许,都答应尽量安排。作为政协委员,他敢于建言,因此被媒体称为“大炮”。虽有“大炮”之称,但先生建言从不危言耸听、言过其实,而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提案。这些提案皆系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百姓的高质量提案,多数被采纳实施,如关于高速公路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的提案,关于国家重大节庆特赦的提案等。作为研究生导师,先生从不指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这一点他与大多数导师不同。也正因为这样,报考他的研究生的人很多,而且来自各类专业、各类院校和机构。先生说他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所以他招收研究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他也因此成果丰硕——指导的三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先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弟子们请益时,先生总是言简意赅,把道理讲清楚即止。他对弟子们从不“循循善诱人”地讲大道理,更未见过他疾言厉色地训斥学生。他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来指引着我们,提醒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他是灯塔,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今年年底先生正式退休,适逢他从教五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也是他的七十五岁寿辰,我们特编辑出版该书以誌纪念,并贺先生寿。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皆来自先生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多数是在学术期刊已发表过的文章,亦有少部分系新撰写的文章。由于各篇文章体例不同,我们按照图书编校的要求作了体例统一处理;有些文章收录时有修改,在文末作了说明。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肯定有不少错误或疏漏,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目录

序葛剑雄移民史研究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安介生北宋初期党项内附初探杨蕤14—18世纪浙南的海疆经略、海岛社会与闽粤移民——以乐清湾为中心谢湜明代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问题李懋军明清时期苏州府梨园子弟的播迁张敏从家谱资料试析清代登莱二府的人口迁移赵发国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移民过程王卫东太平天国战后“下江南”移民的类型与动因——以苏浙皖交界地区为中心葛庆华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张根福人口史研究论《广东省志·人口志》的编撰问题——兼谈地方志的编修传统胡列箭大散小聚:明清时期河南回族分布格局研究胡云生乾隆时期民数汇报及评估侯杨方GIS支撑下的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规律分析——以至年陕甘地区人口为例路伟东试论抗战时期户口统计中的壮丁调查与征兵郑发展文化史研究“炎黄认同”与“大一统”政治价值观的理论建构——以“炎帝”身份转换和“大一统”观念为中心的考察夏增民从考古资料看孔子礼制思想的来源马雷处处是江南:中国古代耕织图中的地域意识与观念王加华从坞壁到“九龙攒珠”——汉末以来长江中下游向塘式聚落的结构与演化张靖华宋元东南沿海宝箧印石塔与中日建筑交流闫爱宾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人文精神蒋有亮关于虹口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万勇经济史研究宋代的茶叶“交引”和“茶引”刘春燕试论明清苏北“海势东迁”与淮盐兴衰鲍俊林明清赋税核算技术变革与赋税折亩数字的制造郭永钦商镇聚落的生成环境及其历史变迁的考察——以山西临县碛口镇为例杜非以曾国藩为视角观察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张宏杰清至民国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水权交易——兼与晋陕地区的比较研究张俊峰新荒与老荒:“丁戊奇荒”后山西省的荒地清查与整理——兼论灾后山西土地抛荒情况张力近代山东黄河水患与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董龙凯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苏新留20世纪上半叶的西康建省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发展初探孙宏年政区与政治史研究西汉存在“太常郡”吗?——西汉政区研究视野下与太常相关的几个问题马孟龙王朝和岭南双重视野下的广西边疆意象郑维宽“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吴滔国家、族群与土司:清代傣族土司与滇缅边区的政治生态——以孟连土司为中心张宁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吴轶群“天赐神佑”:乾隆十三年钱塘江“潮归中门”的过程及其政治意义王大学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崞县治所的迁移——基于地域历史的长时段研究李嘎环境史研究上海冈身以西史前遗址分布东缘线的东扩高蒙河潘碧华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调控过程阚耀平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左鹏感潮区变化与青浦沿湖地区的血吸虫病——以任屯为中心李玉尚见微知著:年浙江大旱灾的时空过程与社会响应陆长玮附录:葛剑雄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一览编后记

《成蹊集》序

年我高中毕业,尽管此前已经过一年半的病休,但报名高考的体检还是没有通过。考虑到我患的肺结核病不是短期内可以完全治愈的,而参加工作的条件却能符合,班主任老师劝我报名接受师资培训——为解决师资紧缺,上海市教育学院试办一年制的师资培训班,直接到中学培训实习。知道我还没有放弃上大学的目标,他又劝我选择当英语教师,以便工作后有较多时间保持自学。他自己是语文教师,他告诉我,每星期要批两个班级的作文,连业余时间都没有。就这样,从年9月开始,我成了上海市教育学院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安排在我母校市北中学培训实习。实际上,我们连教育学院的门也没有进过,只是由闸北区教育局的人事科长给我们作了一次报告,提了具体要求。到年,上海市教育学院同意给这批培训班学员补发大专一年的学历证明。那时我已经成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觉得没有必要,所以始终未领。

葛剑雄先生近影

从年10月起,我与另一位培训学员在市北中学外语教研组的办公室里放了一张课桌,每人有一位教初一英语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跟着她们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听她们和其他老师的课,在她们面前试讲。还在初一一个班级跟着班主任老师实习,协助组织班级活动,做学生教育工作。

一个意外的机会使我提前走上讲台,有了第一次上英语课的经历。11月初,教初三英语的老师突然请病假,没有人代课,教研组长是我高三的英语教师,知道我的英语基础,要我去代课。时间太紧,根本来不及备课,他同意我不上新课,将这节课改为复习。我在学生们的异样目光中走上讲台,因为我比他们大不了多少,读高中时这个班的不少同学就认识我。好在英语的课堂用语我已很熟练,马上就进入正常的复习课。进入提问练习阶段,我按课文内容问了问题:你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吗?一般多少时间去一次?当时提倡“精讲多练”,每个问题都会指定一排学生依次回答。轮到一位认识我的学生时,不知是为了出我的洋相,还是给我捧场,他没有按常规回答Yes,而是说No,然后马上问我:“老师,近视眼英语怎么说?”幸而我知道,但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用英语问:“为什么你现在要问这个词?这个词与回答我的问题有关系吗?”因为当时规定,英语课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尽量讲英语,我也想给他出点难题,让他因回答不清楚知难而退。他大概也做了准备,马上用英语回答:“我想讲‘因为我是近视眼,医生让我少看书,所以我不去图书馆’。”这时我才告诉他答案,这次意外有惊无险过去。如果从这次上讲台算起,到现在整整五十五年了。

年7月培训结束,我被分配到一所新建的古田中学工作,8月5日去该校借用的闸北区和田路第一小学校舍报到。按现行人事制度,我的工龄和教龄都是从这一天算起的,也已进入第五十五年。

年9月,我被录取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但按当时的政策,我属于“在职”,人事关系还是在原来的中学,工资待遇不变,还是在中学领,只有研究生的书报津贴由复旦大学发。所以我的工龄、教龄是连续计算的,虽然在这三年间我完全是在学,而不是教,更没有在原单位从教。

年底我研究生毕业,根据刚实施的《学位条例》首批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留复旦大学工作,这时我的人事关系才转到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大学的教师。但从年起,系里已安排我担任导师谭其骧先生的助手,已经承担研究生学业以外的工作了。留校不久,首批博士研究生招生,因为我作为谭先生助手的工作不能中断,须保持复旦大学教师的身份,年3月我被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到年8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在此期间我的确是以工作为主的,通过课程考试、写论文基本是利用业余时间,是名副其实的“在职”。

葛剑雄与谭其骧先生在周有光先生家中

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设置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为专业研究机构。此后曾试验性地招过两届本科生外,都只招研究生,是全国首批历史地理硕士学位点,谭其骧教授是全国首批历史地理博士生导师。留校工作后,我先后为历史系、经济系本科生开过历史人口地理、人口史、历史地理的选修课,在本校和外校作过很多学术讲座。年9月我招收了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同年被校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生副导师,协助谭其骧教授。年10月谭先生突患重病,失去工作能力,他的一位博士生由我代行指导,在他逝世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5月我晋升为教授,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生。年我担任所长,见几位新晋升的副教授招不到硕士生,而完整地培养完一届硕士生是当时晋升教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的必要条件,我就要求两位已被我录取的硕士生分别改投两位副教授同仁,并建议甚至规定本所博导只招博士生,以便让硕士生导师能及时具备培养硕士生的资历,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所以此后我只在特殊情形下招过两位硕士生,一位是因为入学一年后的双向选择中未选到合适的导师,一位是想招他的导师没有名额,只能将学生挂在我的名下。到目前为止,由我指导完成学业的博士研究生四十二名(其中有两位因个人原因肄业)、硕士研究生十名,在学博士生四名。接受过合作研究的博士后六名,均已出站。还接受过多位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得知将在年底办理退休手续,从今年起我已停止招生。

我自己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又有导师谭先生和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垂范,我在招生、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鼓励他们自由创新,欢迎他们批评讨论,希望他们能超越自己。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前期专业,有历史、地理、中文、社会、宗教、思想政治、考古、文博、财政金融、电子通讯、电子工程、规划、设计、古建筑等,有来自地方院校、三本学院,还招过一位只有财政金融本科学历的博士生。感谢校研究生院给我的特招权,使我能自主录取那些本来连复试资格或报名资格都没有的考生。我从来不指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一般也不为研究生出学位论文题目,只是在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时提出一些建议。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其中三位同学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一位同学的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六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葛剑雄先生在乞力马扎罗山

从年初起,就有同学提出要为我从教五十五年作点纪念,我以为等到六十年时再办不迟。后来得知年底将要退休,知道今年就是工龄、教龄的终点,不妨与同学们一起作一回顾总结。于是有了编一部能集中反映同学们学术成果的论文集的建议,并使这本书最终问世。

命名为《成蹊集》自然是出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是此“桃李”溯源植根于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潘光旦先生、邓文如(之诚)先生、洪煨莲(业)先生等,他的同门师友史筱苏(念海)先生、侯仁之先生、周太初(一良)先生、王锺翰先生等。我和同学们正是在这片茂盛参天的桃李下瞻仰感悟,切蹉琢磨,徘徊反侧,欣然会意,奋力前行,才成其蹊者。

是为序。

葛剑雄,年10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5411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