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课比天大的好老师

  今天上午九点半,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室里座无虚席,他们中有满头白发的老者,也有面带稚气的年轻人,凝重的空间里不时响起抽泣声,北大中文系正在这里举行追思会,悼念李小凡老师。

↑大家为李小凡老师默哀。 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大家在追思会上凝望李小凡老师的遗像。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李小凡的老师王福堂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李小凡的老师王理嘉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李小凡的同学王洪君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李小凡老师的研究生曾南逸追忆李老师时不禁哽咽。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北大中文系老师在追思会上流泪。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不久前,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深情地说:“一百多年来,从北大中文系这片学术园地上走出过众多的学术大师、思想家、文化精英、著名作家及政治家、企业家等。他们自然是北大中文系的骄傲,历史不请自来地都会不断记忆和书写他们。但是,我今天却只想介绍一个极普通的中文人。”

↑年,李小凡入学时在校园留影。

  李小凡,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年本科毕业留校,年硕士毕业,从事汉语方言学研究至今。

30年来,李小凡一直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勤勉耕耘。他常年讲授“汉语方言学”、“现代汉语”、“汉语方言研究”等10门本科、研究生课程,并培养了13名博士生。

年7月9日,他在罹患胃癌近两年后去世,享年61岁。

↑年6月,李小凡在安徽黟县宏村调查方言时留影。

“课比天大,做人第一”

  留校32年,从助教到教授,一直到成为方言学科带头人,不管做了多少努力,他的人与他所从事的汉语方言专业一样,不会大红大紫。

↑年3月24日,李小凡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做“从移民史看东南方言文化区域的形成”的讲座。

  李小凡的信条是“课比天大,做人第一”,方言调查课每年都要带学生到全国各地去做田野调查,否则难以做到“破四方之言,究汉语之变”。

↑年,李小凡(前排左三)和全班同学去山东调查方言前与赵元任(前排右三)、王力(前排左四)在北大临湖轩合影。

↑年夏,李小凡(右五)与同学们一起重返30年前山东文登荣成方言调查点。

  调查大都在方言保存得比较“原生态”的偏远地区进行,生活条件艰苦。曾多次和李小凡一起参加方言调查的中文系项梦冰教授最了解他,“从筹措经费,到筛选合格发音员,再到安排团队行程、食宿,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一直到所有人员都安全返校,李老师才能松口气。”项梦冰说。

↑年,李小凡(右)在浙江兰溪调查方言时与发音人交谈。

↑年,李小凡带领学生在广西南宁调查方言。

  从不到29岁的青年助教到两鬓斑白的博士生导师,他几乎年年坚持带队长途远行,与学生在基层同吃同住同工作一个月。在年暑期的湛江方言调查期间,他感到肠胃强烈不适,被诊断为胃出血,医生建议他尽快住院治疗,但他坚持把调查做完,紧接着又赴台工作一个月,9月回北京后才住院治疗,从此不得不告别田野作业。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他没有惊人的学术成就为学界称颂而头衔满身,没有吸引眼球的故事为媒体追捧而粉丝如潮,他几十年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名字李小凡一样,琐细,微小,平凡,完全不引人注意。他的人生原则平实无华,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一生坚持,贯彻始终,生命作证,结局如初。

↑年,李小凡(左二)和同学们在进行山西吕梁方言调查后赴延安考察。

  在现行学术评价标准之下,撰写教材似乎成了耗时耗力而得不偿失的“傻事”。李小凡秉承教学为本的理念,不计个人功名,十年内主持编著了《现代汉语专题教程》、《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两部教材。他是学科、院系领路人!

  教材是教学之本,也是学生的入门书籍,编著优秀的教材,重要性不亚于科研。“编教材可能捞不到好处,但总得有人去做。”他告诫学生,“编著教材,必须全身心投入,不然,小而言之是误人子弟,大而言之是挖断学脉。”

↑李小凡(左二)与同学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周年纪念活动中留影。

  为什么李小凡的故事让人们如此感动?陈跃红认为,这说明现在社会需要这样的精神滋养。“当今的人们太崇拜成功和英雄,已经做到无所不用其极,但沉默的大多数才是这个社会的脊梁,中国需要更多踏实做事的人。”

↑李小凡耐心倾听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我们已经见太多在利益与权力面前精于计算的知识人,当财富与名声越来越成为人们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李老师让我看到另外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赵媛说。

一位学者的生与死

  两年了,李小凡老师一直在与癌症搏斗,即使是整个胃被全部切除,他还是依旧如常地坚持上课,指导研究生,参加开题答辩,与研究生谈话,交谈中却一句豪言壮语都没有。若是劝他放下,他就说,自己的事,能做还是自己做比较好。

  李小凡用他坚强的毅力抵抗着病痛的折磨,脸上露出的是从容和平静,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焦灼,他说“我能应付”。

↑年6月,李小凡教授(右二)在论文答辩现场。

  在窄小的病房里,他每天抽着腹水,输着药液,时昏时醒,粒米不能进,却在清醒时仔细编订最后的论文集,整理妥当已写完初稿的一本专著。弥留时,李小凡很平静地叮嘱家人,有用的器官就捐了吧,选择树葬或海葬,不占用国家一寸土地。

  在与癌魔殊死一搏之后,7月9日晚上8点39分,李小凡老师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遗憾”。

↑李小凡与学生们在方言调查点合影。

↑年,学生熊燕和亚莉与李老师合影。↑年,湛江方言调查小组留影。

曾惠娟(06硕)

老师远去了,告别了人世的欢喜忧愁,什么也不带走。他的遗愿是把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不举行告别仪式,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在身体力行“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处世哲学。这也是我将奉行终生的人生训导。

傅林(03硕09博)

我觉得他就像我人生中经过的一座高山,虽然走过,但他肯定一直会在那里,只要我有疑问,都可以看到他,找到他,依靠他。

他的沉默,坚韧,谦逊,是留在我内心的三块巨大的石头,希望借它们的重力,让我人生的航程能够平稳坚定地向前。

王琼(08博)

人生能够遇到几位真正替你着想的人,在我求学道路上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李老师是能够照亮他人心灵的导师,老师将成一盏明灯指引我向前的道路。

文字:参考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题为《毕业了,认真做人》的长篇演讲、北大校报:《李小凡:教学行政双肩挑,克己奉公好标兵》、人民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小凡:课比天大做人第一》

图片除署名外由李小凡老师亲友、同事提供

编辑:吕迅

赞赏

长按







































湖北白癜风医院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14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