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护讯作者医小狼。
前言:又一位年轻医生猝死!为什么中国医生这么累?
年4月5日,广西医院37岁的肝胆外科医生卢景宁博士在家中离世。
“手术多,压力大!”
“白天拼命上手术,晚上写论文,SCI,国基,职称……!”
“太累了!”
这是景宁博士的同学最多的评价!
同样作为一名医生,看到这样的消息,心情非常的难过和沉重。
年轻医师猝死,这并不是个案,每年都有类似的悲剧。然而,每一次悲剧的出现,虽然都令人唏嘘,但大多也不过是一抹短暂的涟漪,很难促成什么制度层面的关切。不仅想问一下,频发医务人员猝死,到底是那个方面出问题了?
医生是个非常苦逼、而且是最不划算的职业。
学医的时间很长,医学内容太多,太复杂。你想想看,七八十门课程环环相扣,一般课程的教科书大概要-页,而内科和外科的教科书则要多页。大学本科5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如今,毕业之后还要进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3年,还有计划中的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2-4年。你算算30岁以前可有什么能轻松的可能?
而到了临床,一线医生的劳累更是有目共睹的。不同于其他职业,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社会高期望状态,越来越槽糕的医患关系下,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医生加班加点是常态,下了夜班还要继续看门诊做手术。病人一旦有情况,一个电话就召之即来,很多医生长期神经衰弱。这么累,然而做医生的合法收入实在低,医院的专家收入高来说事,大医生是熬出来了,收入也只能说是不错,然而大多数的小医生还是在痛苦地挣扎。
看看一位他同学的留言,你就知道,吕医师正是深陷临床、论文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的现在年轻医师的代表。
在当下医疗环境下,医生在工作中高度谨慎、如履薄冰,这种高度紧张的神经始终紧绷,无法松弛。相反,上级部门、医院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制定了一项又一项医疗规定,然而最终都是落实到医生身上,成为医生身上不断加码的负担。
猝死,难道是医生应有的结局?透支的生命,谁保障医生健康?医生也是人,一个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劳累中睡去,却再也不能醒来,甚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
近年来,在医院工作的医生,都会感觉身上这件“白大褂”越来越沉重,在这个精神文明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社会,这件衣服该怎么穿,脚下的路要怎么走,我们该慢下来想想了。医生的生命也是生命,社会应将减轻其负担提高到关爱生命的高度上。希望医生猝死引发的行业震动,会有制度补缺与之呼应。
笔者我也是一名外科医生,看到同行的不幸逝去,我只能庆幸自己这么平庸,不用那么累!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去读博,庆幸自己选择小城市,生活节奏不用那么快!
我曾经说过,我的梦想只是,拿着差不多的收入,过着不太累的生活,夜班能多睡会。而不是现在这种,每天平均工作在0小时以上,基本无节假日,压力大,风险大。
离去的人,已经再也回不来了。
对于我们这些幸运留下的人,好好活着,管它论文、科研、职称呢!
院长们,请善待医护,医护们,请善待自己。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