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学术2018届人文学院本科生毕业

在怀疑和质问中发挥你的创造动能。

——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致力于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研究,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涵盖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理论四个主题。为了进一步展示届人文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将本科生们的毕业论文,以简介的形式向大家呈现出来。

届人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将分为四期推送中发出。本期推送为第二期,包括“风格问题——西方传统画作个案研究”、“性别、身份与话语”、“跨文化的艺术接受”和“艺术管理与市场”四个专题。欢迎大家的交流与批评。

专题一:风格问题——西方传统画作个案研究

《跨文化背景对米罗中期作品的影响——以〈E.C.雷加特肖像〉、〈农人之妻〉、〈吠月之犬〉、〈有旧鞋子的静物〉为例》

作者:王乐琪

指导老师:邵亦杨

“米罗冬日在巴黎,夏日在西班牙老家,往来频繁如穿梭。”这是李路明先生为罗兰德·彭罗斯(RolandPenrose)写的《米罗》一书所作的序。从年起,米罗就开始旅居巴黎,“虽然米罗游历过许多国家,但是在他心中,他的出生地加泰隆尼亚只有法国才能与之相配”可见这两个地方对米罗的影响极深。由此引发了两地的文化背景如何对米罗作品产生影响的探讨。米罗的作品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很强烈的民族传统,文章试图以米罗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的重要经历为线索,从西班牙和法国的民族与文化为出发点,对米罗的四幅作品进行分析。

《崇高理论与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以弗里德里希等所绘瓦茨曼山为例》

作者:梁文婷

指导老师:王浩

艺术能否表现美学的“崇高”?这关系到崇高感是怎样的、从哪里获得、它与优美的关系如何。不同美学家持不同意见,但总的来说艺术表现崇高并非易事:“崇高”被认为是关于自由、无限和自我超越的,甚至是无形式的,崇高理论难以付诸画面,艺术家在表现如此形而上的概念时会面对诸多困难。尽管如此,它频频出现在了19世纪艺术家、评论家的口中笔下,因其内涵十分契合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史的发展进程。

本文试从“艺术难以表现崇高”的矛盾出发,以德国年代德累斯顿风景画家对阿尔卑斯山瓦茨曼峰的主题创作为例,理解艺术领域对崇高理论的接受和发展。笔者结合了崇高理论史上关于艺术的讨论,针对风景画家科赫(JosephAntonKoch)、里希特(LudwigRichter)、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Friedrich)及其赞助人匡特(JohannGottlobvonQuandt)开展研究。几位画家同样是以高山表现“崇高”,作品呈现却十分不同,弗里德里希着重塑造出了时空上让人难以想象和把握的距离感和历史感。

艺术创作如何丰富了崇高?崇高又如何伴随新兴的风景画、象征的手法和审美趣味的发展?“艺术难以表现崇高”的矛盾解决了吗?摒弃对美学概念和艺术创作草率对接,本文试以《瓦茨曼山》等画作的研究落实问题。

《德拉克洛瓦的色彩主张及其在梵高后期绘画中的体现》

作者:陈笑逸

指导老师:文韬

回顾梵高的艺术生涯的始末,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色彩运用的追求是始终不懈的——“我始终想在色彩方面有所作为”梵高如是说。在开始创作的早期,梵高与其弟弟提奥的书信来往中就有针对色彩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内容,对于什么颜色如何运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他在去往巴黎之前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只是那时候受于自己在技巧方面的限制,没能全面地表现在作品之中。在梵高尚未接触到印象派绘画之前,他的绘画理念就与印象派画家趋于一致,这种进步性的思想,正是他积极主动了解了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以及色彩主张后的成果。

在翻阅关于德拉克洛瓦和梵高的书籍或者其它资料的时候,我们很少看到有将他们两者的绘画色彩联系起来,进行的专门研究和分析。很多对影响了梵高色彩的对象研究几乎都是集中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和浮世绘三者,很少提及到其他的因素。但是梵高本人在他的日记里多次提到,他更多的认为是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在绘画色彩的运用技巧上给他带来了启发。本文章集中于介绍德拉克洛瓦关于绘画色彩的主要主张,通过分析两幅梵高后期的绘画作品,来证明其对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的继承,以此来表现德拉克洛瓦的色彩主张的意义。

《画框里的女装时尚——以玛丽·安托瓦内特为例》

作者:谢颖

指导老师:于润生

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为“时装皇后”,在以她为原型的众多肖像画作品中,服饰在年至年间发生了很大的风格转变,在年到年,服饰表现为娇柔华美的洛可可风,从年以后到法国大革命,风格又渐渐趋向为简朴舒适的田园乡村风,我们应如何看待这段时期服饰风格发生的变化,风格差异的背后又体现了怎样的历史社会背景?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从服饰的角度入手,梳理不同时期绘画作品中服饰所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并尝试窥探其发生变化的背后影响因素。

《英国写实主义的反叛——以卢西安·弗洛伊德为例》

作者:卡米拉·卡麦尔鼎

指导老师:于润生

本文以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为中心,对他的多幅绘画作品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他本人特有的绘画风格。将弗洛伊德与伦勃朗、华托和塞尚等画家做对比,探讨作为一个写实主义画家,弗洛伊德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丰富写实主义的绘画语言。此外他对后世其他的艺术家造成了何等的影响,这其中又对中国写实主义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来分析一代大师卢西安·弗洛伊德对写实主义绘画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博斯〈圣安东尼的诱惑〉看北方文艺复兴的风景转变》

作者:熊可唯

指导老师:于润生

与南方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相比,北方文艺复兴显得滞后而迟缓,带有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与本土哥特传统的遗留特点,然而在西方风景油画的发展和独立进程上,北方地区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聚焦于独立的风景画科产生之前北方文艺复兴绘画中的风景因素,从一个相对微观的角度入手,以绘画史上的一个经典母题——“圣安东尼的诱惑”为切入点,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以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于年起先后创作的两幅《圣安东尼的诱惑》为代表的15至16世纪若干幅这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梳理出宗教或神话题材绘画中的风景因素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并就这种现象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进行阐释。

专题二:性别、身份与话语

《从女性的视角探求图像与大众审美的需求》

作者:彭子真

指导老师:曹庆晖

目前,基于对女性艺术家的研究都是始于女权主义不断发展后而逐步被学者所重视和提及,但其中所涉及内容主要围绕合时代对女性艺术家的影响而展开的,但对于从女性艺术家自身出发而进行的研究在相比之下便略显不足。

那么本文大致包含两个部分。即:

一,由于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是一个由多因素驱使形成的复杂集合体,再者由于女性复杂的社会身份,由此便产生了女性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丰富的内心活动,那么通过窥探女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了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试图建立与艺术家对话所产生的联系而进一步了其创作心理。

二,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情感或者内心世界的表达,也是艺术家与大众接触的媒介,那么本论文也试图了解艺术家作品的情感传递如何影响大众审美,而大众审美又如何反映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一个双向的表现。这一部分更为注重双向的理论研究,将参考相关资料对其展开论述。

《从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看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艺术创作》

作者:余晨鸽

指导老师:邵亦杨

路易丝·布尔茹瓦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在其长达五十年的艺术生涯内,创作了大量风格多变、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她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艺术创作则是一种疗愈精神的过程。因此她的作品往往也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布尔茹瓦通过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并将这其中表达的私人情感转化成人类所共有可感的情感。在布尔茹瓦的作品中,坎坷童年经历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她本人也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学说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布尔茹瓦的作品出发,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分析不同时期作品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不同阶段,从而剖析布尔茹瓦的艺术生涯。

《自我的扮演——梅普勒索普〈自拍像〉中的当代潘神研究》

作者:周谧

指导老师:刘晋晋

20世纪美国艺术家梅普勒索普在年《自拍像》中将自我扮演为一个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当代潘神,本文分析这一意象的内涵、特征以及其塑造背后的意义与表达。通过图像志梳理,证实了潘意象的同性恋解读的合理性,并发现潘意象的另一个重要内涵——与魔鬼的融合。融入魔鬼本质的当代潘神体现出新的意义,具有反叛和对抗的特征。在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语境之中,梅普勒索普个人的处世观念与时代背景相碰撞,他的当代潘神表达出对于性向和性的主流观念之对立,强调同性恋和自由的性欲望,但结合艾滋病的出现和流行,身处这一同性恋群体的梅普勒索普在意象隐喻之中也呈现出一种消极性。当代潘神体现出在特定社会语境下梅普勒索普的一种表达和认知转向,是历史意象在当代语境中的新生。

《近乡情更怯——潘玉良“春”系列作品解读》

作者:付丽娜

指导老师:吴雪杉

潘玉良作为早期留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和美术教育事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其二度赴法而逐渐淡出中国大众视野,其作品的大量归国使得关于潘玉良的研究于近年日益丰富,现有研究存在的欠缺和不实之处使我们仍难以真正走进潘玉良的绘画世界。

本文重点对潘玉良“春”题材绘画进行个案分析,突破以往孤立地研究看待个别作品的局限,对已有相关研究的不实之处进行勘正,通过对此题材绘画整体发展脉络的梳理、艺术来源分析以及对其情感传达的探究,尝试解读潘玉良“春”系列作品为何集中呈现在三个相隔较久的时间段内,旨在使观者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潘玉良此系列绘画,理解其艺术探索与情感传达之间的联系。

《原始与现代的对望——浅析现代艺术对原始艺术的借鉴现象》

作者:高萍

指导老师:黄泓积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及雕塑中的原始主义特征屡见不鲜,从后印象派到野兽派,从立体主义到表现主义,再到现代主义雕塑,均可见其踪迹。高更作品中粗重的轮廓线以及其不甚高明的素描带有鲜明的原始主义特征,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开山之作《亚维农的少女》据说受一尊黑色木雕像的启发,米罗天真如儿童画的《哈里昆的狂欢》与史前剪影风格的岩画如出一辙,以及诺尔德的表现主义手法更是深受非洲原始雕刻的影响,如此等等,可见将原始主义艺术特征运用于现代主义艺术的的创作中十分常见。在绘画理念并不一致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中,却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对原始艺术的借鉴,究竟有何原因呢?这种借鉴又是否是一种艺术中典型的“拿来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呢?原始艺术等同于现代主义艺术吗?由现代主义的继承与创新来看,自古至今,艺术似乎不断在打破既有标准和束缚,艺术的边界又在哪里呢?本文主要通过形式分析、归纳、对比的方法探究原始绘画及雕塑对现代主义以来艺术的影响,对其背后的原因作出推测,并对艺术的发展与本质问题作出思考。

《被“篡改”的女性身体——弗里达绘画的女性主义色彩》

作者:裴依菲

指导老师:文韬

本文以20世纪初墨西哥著名女性主义画家弗里达的自画像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文艺复兴以来女性身体被男性话语“书写”下规训和妥协的状态对比,分析弗里达绘画作品中的女性身体对父权制文化制约下的女性身体的绘画传统的“篡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史上女性身体的边缘位置,实现了审美形式的多元化拓展,以此讨论弗里达绘画以身体突围的绘画形式所蕴含的女性主义色彩和以弗里达为代表的以女性身体为主题的女性艺术家的探索对于艺术活动中女性主体的建构和女性话语的崛起对建立公正的主流现代艺术结构的重大意义。

《界外的生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贫穷艺术的发生、发展与消亡》

作者:张韵如

指导老师:于帆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杰诺曼·塞尔兰特(GermanoCelant)于年10月在热那亚的贝尔特斯加画廊(GalleriaLaBertesca)策划了一场名为“贫穷艺术—Im空间“(ArtePovera-IMSpazio)的展览,随后他在《闪光艺术》(FlashArt)中发表了《贫穷艺术(ArtePovera)》,在文章中他将贫穷艺术家比作游击队员。贫穷艺术被认为应该跳脱出传统的体制之外,创作出改变时代的作品,反对样式化的创作,提倡艺术家个人的表现。他们试图打破理想物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通过自然的材料架起生活与艺术的桥梁,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是自然材料进行创作,例如树枝、石头、织物、金属、玻璃等。

贯穿20世纪国际化的革命性理论与19世纪遗留的民族主义之间构成了对立在国际化的冲击之下。混乱不可避免,如何看待这种混乱?如何在混乱中孕育出新的未来?不论是塞尔兰特提出的贫穷主义宣言,提出以“非制度”的方式生存,还是贫穷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对于偶然和秩序的探讨,以及对于未来模型的构建,他们都试图为这些现实问题找出答案,这种探讨在今天仍然存在意义。

专题三:跨文化的艺术接受

《从批判对象到艺术经典——建国后的印象主义接受史研究》

作者:唐培豪

指导老师:李军

印象主义是现今美术界公认的艺术经典,相关作品在艺术展览和艺术市场中也很受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文案策划总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34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