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几何大王叶中豪先生赛题有感

记得那是年,我在上大三的时候,叶大王和熊斌教授一起负责《数学通讯》数学竞赛之窗栏目,当时我编了一道利用旋转位似去证明两个同向圆内接四边形有一个公共顶点时,其他三组对应点所在直线共点,本想试一试,没有太多的想法,毕竟我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何况在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不能打印,只能手写,又因为我的字写得很烂,磕碜的扎眼,特害怕编辑老师不看直接给抛弃了,于是我就找到了中文系好友的才安帮我抄写一遍,用的信纸还是吴伟朝老师给我的,那时条件不是一般的差,为了节约,每一张纸都是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最后用圆珠笔在上面做演草。其实当时我和吴老师还攀得上是同学,因为他是夏兴国教授的研究生,我是夏教授的本科生,现在想起来真幸运,特幸福。我记得寄信那天,身上只有五分钱,还是借了同窗张志新的三分钱才把稿件寄出去,过了不久,我就收到了叶大王专门给我回的一封很长的信,信中还提到一位领导上中学时做过的一道平面几何题,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叶大王酷爱几何,那封信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次我都热泪盈眶,激动万分,说不出的快乐,道不明的兴奋,我的第一次投稿居然就得到了叶大王的认可,就能真正的发表,这是苍天的眷顾,也是恩师的指点,更是大王的提携。那时,作为一名学生,身边有吴老师指点,外面有叶大王的关心,这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从那以后,我很勤奋,很努力,当年系里还组织我班参加了河南省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改卷就在师大数学系,很幸运的我取得了河南省第三名的好成绩,这对于一个从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感到无上的光荣。受到了叶大王的鼓励,得到了吴老师的指导,到了93年上半年,我先后发表了四篇论文,尤其是参加了年南开大学举办的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命题大赛活动,当时全国有且仅有20人获奖,我很幸运的获得了一等奖,(恩师吴获得了特等奖),更加促进我对数学竞赛的热爱。

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叶大王的激励中,每每看到叶大王的作品,我都有冲动,我都要认真阅读,仔细研究,反复钻研,那是一种精神、那是一个支柱。他给我一生的力量,让我从此踏上了数学奥林匹克的乐园,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回想大学时光,苦涩而美好,苦涩的是,那个年代太贫穷,贫穷到你无法想象,无法理解,每天早餐一次买上四个馒头,一毛钱的咸菜,就是一天的伙食。听说过皮鞋,因为买不起,所以从未穿过,看到过毛衣,因为认识的人中,没有会织毛衣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本没有钱买不起毛线,当然也就没有穿过。接到大学通知书的第一件事情是卖柴火,把拾到用来烧锅的柴火卖到离家六里路远的街上做豆腐的商人,挑过去以后,在家称好一百二十斤的柴火就不明不白的变成了斤,三分钱一斤,就这样我和父亲连续卖了四个早上,筹够了上学的盘缠。当时没有什么行李,家人也无钱买票送我上学,我单枪匹马,肩扛炸药包似的行囊,扒着汽车摸到信阳火车站,人山人海,排队三个多小时也没有挤到售票窗口,我只好利用人高马大、气壮山河的气势,孤军奋战,从绿皮火车的窗子钻进火车,车里无处可站,人挨人人堆人,直到郑州才补上车票,六个多小时的行程从信阳到了新乡,无饭吃,没水喝,饥饿难忍。一到新乡,顿觉舒坦,有迎接新生的学哥们负责接待,人人可亲,体贴关怀,问寒问暖。他们接到我时,一位学哥说你的行李呢?我说就这个用被子捆成的炸药包啊。“家人呢”?我说家里都忙没有来。天啊,他们看我的眼神有些发呆,似乎感觉我在说谎,又觉得不可思议,哪有不带行李的啊?其实我把仅有的单衣和必要的书本裹到被子里捆成了炸药包。现在回想,也许因为他们接到了来自郑州洛阳大城市的学生,个个家人结队陪伴,人人大箱小箱,他们哪里知道老区的贫穷与落后啊。入校不到三周,我就被年级学生会张主席任命为劳动委员,很开心,很光荣,无论是新生篮球赛,男子亚军女子冠军,还是年级卫生大扫除,我都积极认真,亲自参战,很努力,我享受了苦并快乐的大学生活。一次周末,偶然遇到数学系的大三同乡,和他聊天时,他了解我的情况后,轻轻的告诉我:你知道今年学生会主席和体育部长毕业后分哪去了吗?都分回老家了,因为定向生必须分回老家。多么普通的一句话说得我心灰意冷,没有来希望和寄托,我就是定向,也没有机会分到大城市工作了。于是我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从此我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到做家教的事情上,每晚可以赚到两块钱,在当时算是可观的收入,可以保证我一来一天可以吃上三顿饭,二来可以不用学校发的饭票兑换作业本,三来不用写信回家让父母给我寄钱。有收入的幸福生活转眼就是两年,到了大二快结束时,数学系决定组建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班,起初按成绩择优录取,我没能进入三十人的大名单,因为我是定向生,正在灰心的时候,正好有人选择退出,当时的辅导员许老师知道我的申请,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如愿进入班。于是让我有了认识夏老师、接触吴教授的机会,起初吴老师总是喜欢每天布置一道竞赛题让我做,基本上都是做不出,记得有一次他给我的布置的一道不等式,我足足做个半个月,稿纸用去大半本,当我成功做出的那一刻,我感到浑身都是力量,到处都是喜悦,就连一号食堂门口的黑煤堆也没有那么让我讨厌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复一日,在吴老师的指导下,为了打基础,我把学习奥数当成学习古诗,背了好几本,抄了四五本,我慢慢的学会了解题、命题和处理难题的方法。从吴老师的身上我学习了很多很多,吴老师是一个思维特敏捷、思路特清晰的好老师,热爱数学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个工厂的学工科技术员,用了五年时间,考上了裘中沪教授和夏兴国教授联合培养的,当时国内唯一一个高中奥林匹克专业的研究生。吴老师的专业没得说、做人特忠厚,唯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当时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书,既有围棋方面的、物理方面的,更多的是数学竞赛方面的等等,但每一本书里都夹着20或50不等的人民币,你知道为什么吗?当我得知他认为小偷一旦进屋,看到钱了,肯定不偷书了的原因后,真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管怎么说,吴老师是我一生的恩师,唯一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我没有完成吴老师布置给我的任务,没能全力以赴的在数学竞赛学习上下功夫。这两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5402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