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纪要
西方音乐史
与
音乐美学组
(一)
前言
受新冠疫情困扰,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届本科论文答辩采取了线上“云答辩”的形式。延续开题时的流程,学生提前提交录制的论文陈述视频、论文电子版,由指定教师提前审阅。这次答辩分为“西方组”与“中国组”,在6月1日上午、下午分别进行。
在开始答辩前,老师们首先组织了答辩预备会议,商讨针对每位同学论文所要提出的问题。参与西方组答辩的老师有邓希路、黄虹、程兴旺、王学佳、刘雅新、吕侣、唐冕、刘禹君、刘青,共有3位理论音乐学、14位应用音乐学的学生参与了这次答辩,论题涉及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流行音乐、音乐批评等研究方向。
学生姓名:刘弋玮(级理论音乐学)
指导教师:黄虹、刘雅新
点评教师:邓希路、刘禹君
论文题目:《爱之声心之曲——解读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的创作手法与表现内涵》
内容摘要:
论文通过对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以及作品内涵进行探讨,发掘这部作品折射出的社会变革下人的自我觉醒,以及浪漫主义思潮对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影响。《美丽的磨坊女》既是词作者威廉·缪勒生活与情感的艺术化再现,更是舒伯特内心世界的多层展示,蕴含着作曲家对生命、爱情的深刻感悟。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进一步概述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的艺术特征。
问题2:请谈谈舒伯特套曲中的歌词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关系。
教师点评:
邓希路老师:首先,刘弋玮同学对二十首分曲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歌词的结构,因为歌词首先是一首诗歌,有时是乐句服从诗句的结构,有时是歌词服从音乐的结构。其次,建议不要使用“钢琴伴奏”这个词,特别是对于舒伯特的声乐作品,毕竟钢琴部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在音乐分析中你还要考虑“和声节奏”,也就是更换和弦的方式,它与音响的紧张度、表现力有关,这在舒伯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后,也可以归纳一下句法,毕竟这是构成丰富音乐的一个要素。
刘禹君老师:刘同学的文章写得不错,我赞同邓老师的观点,关于乐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当中,歌剧和歌曲都要注意唱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其次,关于“死亡”的问题在舒伯特的这部作品中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毕竟创作这部作品时作曲家年纪尚轻。
学生姓名:简酩迪(级理论音乐学)
指导教师:黄虹
点评教师:邓希路、刘禹君
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意象下的单音叙事——族群性意向于现当代严肃音乐单音技法写作中的实现》
内容摘要:
论文对20世纪以来单音技法的写作历程与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寻找作曲家的特定音乐风格与其音乐语言方式的联系,指出单音技法兴起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生成机制,为认识与理解现当代音乐创作活动,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路径。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以一位作曲家及其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他/她是如何应用单音技法的,以及如何在作品中实现族群性意象(或单音叙事)的?
问题2:中国作曲家运用单音技法所营造的音响意象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取向和审美经验有没有关联?
教师点评:
邓希路老师: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其实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诗词都存在着所谓的“单一性”:水墨画的黑、灰、白是单一的,书法的线条某种程度上也是单一的,诗词语言的凝练也与单一性有关。但是,单音音乐并不仅仅指单音,就像书法提倡行韵、水墨画崇尚留白、诗词讲究意会一样……没想到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文章写到如此高度,值得肯定。
刘禹君老师:论文内容涉及西方与中国,并从人类学、美学、心理学、美术等各个角度切入,选题很有特点。第一章是标准的历史性论述;第二章技法和叙事之间的举例可以更紧密一点,建议将相关例证集中起来组织文章结构,例如王旭青老师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圣桑的交响诗,博士论文是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目标非常集中,要将研究目标集中起来。整体来说能写到5万多字,非常不错。
学生姓名:冯钰文(级理论音乐学)
指导教师:王学佳
点评教师:黄虹、刘青
论文题目:《“升级的形式主义”——彼得·基维的音乐形式观》
内容摘要:
作为传统形式主义的代表,汉斯立克建立了形式—自律论,将音乐视为独立于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作为纯粹音响的结构,音乐的美在乐音与乐音的艺术组合中。基维对汉斯立克构建的传统此进行修正,提出了“升级的形式主义”。论文对彼得·基维的理论作出解读,进一步论述了他对形式、情感、聆听等核心问题的看法。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你论述彼得·基维的“升级的形式主义”的理论内涵,并指出和汉斯立克“形式主义”之间的关系。
问题2:国内研究现状中你所列举的书、文章有哪些主要的观点?文中对汉斯立克和基维理论的提炼、简介以及反思哪些是参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哪些是你个人的解读?
教师点评:
黄虹老师:国内研究现状的部分显得较为薄弱,仅仅是列举这些文章的题目、作者,很少涉及其中的主要观点,而且这个部分存在很多重复的内容,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完善。另一个需要商榷的是,论文第二章的四个小节——“形式内容一元论”、“音乐的美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本质职能”、“病理地聆听音乐与审美地聆听音乐”——并不是并列关系,我觉得第一个章节包含了二、三、四节,因此可以将第一节作为第二章的开场白,然后分三点论述比较合乎逻辑。
刘青老师:彼得·基维“升级的形式主义”与汉斯立克的“形式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关“情感”的问题,也就是基维如何在形式主义的“旧瓶”中装了“新酒”,关于这一点论文还可以进一步论述。此外,你的论文中忽略了对基维与汉斯立克提出的理论背景的探讨,毕竟基维作为英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身处二十世纪,而汉斯立克则处在标题音乐兴盛的十九世纪。
学生姓名:冼晓婷(级应用音乐学)
指导教师:吕侣
点评教师:黄虹、刘禹君
论文题目:《19世纪英国音乐生活——本土音乐家与对外交流》
内容摘要:
作为欧洲强国,英国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巴洛克之后的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由于缺乏本土的一流作曲家和有影响力的作品,几乎在欧洲音乐阵营中消失了两百年,直至埃尔加的出现。业界将这段空白称为英国音乐的“黑暗时代”。论文从19世纪英国作曲家及其作品、演奏家和指挥家、音乐与对外交流三个方面去观察19世纪英国音乐的情况。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举具体例证进一步概述19世纪音乐生活的状况。
问题2:“因为本土音乐家的匮乏,于是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外国音乐家来填补这个空缺”,“出现了不少音乐经纪人和音乐组织者开始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会”,以及“音乐文化(发展)也越来越商业化”、“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中”等等,这几个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教师点评:
黄虹老师:“因为本土音乐家的匮乏,所以很多外国音乐家来填补空缺”、“经纪人和音乐组织开始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会”、“音乐文化发展越来越商业化”等等,我认为这几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再做考量,这可能并不是单向的。十九世纪英国本土音乐家的匮乏,是否因为外来音乐会所形成的氛围对本土音乐家的发挥和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音乐经纪人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是否也是造成难以产生一流大师的原因之一?逆向关系也应该被注意到。此外,亨利·普塞尔不是中世纪作曲家;文中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的分类标准不是很恰当,毕竟三者实际上存在着重合;如果你将爱尔兰作曲家巴尔夫算作英国作曲家的话,那么菲尔德也应该纳入其中。
刘禹君老师:文章主要是叙述性的,论证性有所欠缺。文献的查找与消化是本文的特点,资料来源也较为可靠。另外可以加强问题思维,通过将19世纪与18世纪或20世纪、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突出论点与论述中心。
学生姓名:周懿(级应用音乐学)
指导教师:刘青
点评教师:王学佳、吕侣
论文题目:《新艺术音乐:龚琳娜的艺术探索》
内容摘要:
龚琳娜是一位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歌歌唱家,不仅活跃在世界的音乐舞台,在网络上也很有热度,她创立的“中国新艺术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另一种可能。论文对龚琳娜“新艺术音乐”的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新艺术音乐”的艺术特点,并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思考,进而审视与反思跨界融合现象。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准确、简短地回答“龚琳娜的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征。
问题2:“中国新艺术音乐”是否等于跨界音乐?请解释“跨界”。
教师点评:
王学佳老师:文中对“新艺术音乐”的概念定义不够准确,它到底是指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时间点上也不够明确,如果确定以年的专辑《唐宋东西》为标志,那么之前算什么?之后又算什么?因此在谈艺术特征的时候,你不能把之前与之后的特征都揉进去,这样才能体现文章的针对性。现在写龚琳娜的文章较多,如何显示文章的写作个性需要进一步思考。
吕侣老师:我同意王老师的观点,你对“中国新艺术音乐”的解释较为模糊,它可能并不能完全与龚琳娜的演唱一一对应,毕竟她的演唱非常具有个性。此外,龚琳娜的一些想法也在很多演唱者和作曲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并不是所有的融合都可以划在跨界的范畴内,跨界也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融合,建议参照学术领域对“跨界”的解释来思考“新艺术音乐”的问题,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学生姓名:潘相颖(级应用音乐学)
指导教师:黄虹
点评教师:邓希路、王学佳
论文题目:《生态的音乐教育范式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内容摘要:
论文解读了“生态的音乐教育范式”的内涵、特征,及其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个人对构建生态范式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五点策略,最后进行课例分析和总结。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探讨生态的音乐教育范式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答辩组提问:
问题1:在这样一种群体性的音乐鉴赏课里,如何照顾学生的个性?
问题2:请列举说明: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生态的音乐教育范式”与以往的音乐教育范式相比有什么优势?
教师点评:
邓希路老师: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很容易跌入理想主义,音乐课程较难达成这个目标,但你想的较为周到。关于课外延展以及与如何与学生建立联系,你可以观察班级中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采用一种课外辅导的方式,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对他们进行引导(包括阅读著作、观看视频等)。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同学都这样,但可以从班级中发现一些对音乐比较敏感的学生进行课下辅导,这样你的生态布局会更加全面,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王学佳老师:你提出的“生态的教育范式”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其中的五个策略也非常具体。如果没有匹配如此宏观的设想,论文本身会设想得非常周到,即小题小作。但在这样一个宏观的设想之下,对于“生态的教育范式”这样一个学术定义,还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在这个方面,文章还有待加强。
学生姓名:李思诺(级应用音乐学)
指导教师:刘青
点评教师:王学佳、唐冕
论文题目:《反抗与收编——商业化下朋克音乐的审美转向》
内容摘要:
朋克作为西方摇滚乐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被称为摇滚乐的第三次革命,由此可见其本身带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在商业化的影响下,朋克最初的反叛精神也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对20世纪朋克的音乐发展进行梳理,对不同时期的朋克音乐进行分析,探讨商业化背后的深层含义,试图发掘朋克音乐发展变迁带来的启示。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简述20世纪朋克三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与商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问题2:请详细定义摇滚音乐的“商业化”。
教师点评:
唐冕老师:对于“商业化”的定义,文章开始写得并不详细,你仅仅提到了音乐的标准与商业化的元素,但你刚才的回答提到了“摇滚精神的自我丧失”,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其次,你提到的“市场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商业化的表现,即朋克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跟市场和解,所谓的推广与包装也就必不可少。最后,从你的文章描述来看,我觉得朋克音乐是被视为一种反社会主流思潮的艺术形式,你在文章中的描述我觉得也是可以的。总的来说,我觉得你的结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文笔也较为流畅。
王学佳老师:你整个文章的逻辑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但行文有点类似“20世纪朋克音乐发展史”的叙述。此外,如果能将朋克音乐三个时期与商业之间的互动与社会文化相关联,即引入音乐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那么文章的深度会提升一个档次。
学生姓名:徐榆然(级应用音乐学)
指导教师:刘雅新
点评教师:吕侣、刘禹君
论文题目:《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音乐学分析》
内容摘要: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的圆舞曲作品结构独特,由一系列主题各异的圆舞曲连缀而成。本文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部作品入手,从音乐分析、史学、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圆舞曲在当时所具备的社会功能。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论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问题2:请说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作品如何体现—年维也纳城市圆舞曲的流行。
教师点评:
吕侣老师:你的文章仿佛要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说明很多问题,通过一个作品来说明当时整个奥地利圆舞曲的流行,然而在衔接与逻辑上还存在不足,只举出一部作品是否能说明这四十多年的情况还存在疑问。此外,你的论文题目写的是音乐学分析,但你的文章并不仅仅是音乐学分析,而进行了相关拓展,因此需要把问题进行整合,这样内容才会更集中。
刘禹君老师:同意吕老师的观点,如果你想解决大问题用一部作品确实显得单薄,而且你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不能停留在表面,还得继续深化。你可以多选几个圆舞曲作为例子,也可以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统计手法;或者缩小切入面,仅仅探讨这部圆舞曲在当时上演的情况;或者你可以仅仅考察这部作品的独特性,而把它的流行作为一个背景来切入。你的落脚点不是从这部作品去论述19世纪圆舞曲的流行状况,而是反过来,讨论圆舞曲在19世纪土壤中呈现出的独特性。
学生姓名:薛海燕(级应用音乐学)
指导教师:吕侣
点评教师:唐冕、刘青
论文题目:《自由与融合——广州爵士音乐节探究》
内容摘要:
论文以广州爵士音乐节为研究主体,通过梳理广州爵士音乐节的特点,分析音乐节的品牌理念并对广州爵士音乐节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讨论。
答辩组提问:
问题1:请简要分析一下林昶的《余荫山房》是如何将岭南因素融合到爵士乐里的?
问题2:通过对广州爵士音乐节现状的梳理,如何看待爵士乐在广州的发展?
教师点评:
唐冕老师:首先,你使用一些数据统计,比如“广州本土乐手数量逐年上升”这个表格来证明广州爵士音乐节的岭南特色,但你文章研究的重点并不是体现这个岭南特色,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像我们学校的彭小波老师在很多爵士乐的表演中已经在做这个方面的风格融合实验,如果要强调岭南特色的话,研究重点应该放在风格以及辨识度上,就像上海爵士有着鲜明的上海特色一样,《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一听就是上海爵士。其次,文章的布局不太有说服力,结语部分也没有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推进。最后,建议可以与上海爵士音乐节进行比较,看是否能发现一些问题,毕竟上海爵士音乐节比广州还要早。
刘青老师:论文选题属于城市流行音乐文化研究的范畴,附录做得较为仔细。但是文章总体呈现出一种资料汇总的状态,“自由与融合”的爵士精神似乎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仅仅浮于数据的表层。此外,相比于其它爵士音乐节,我想大家更希望看到“广州爵士音乐节”的与众不同之处,即立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城市底色。总之,论文思考不够深入,对搜集到的资料的利用与挖掘也不够充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