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施一公说:“我相信,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华人生物学家将在其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可以先用3个数据从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美国科学院有多位院士,其中多位院士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第二,美国最大的工业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美国民间投资最多的工业也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第三,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资助科学研究的预算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无数科研者在生物学界不断探索着......
没有不枯燥的理论,
但解密生物之旅必定精彩纷呈!
它能带你一起走近生物之净土,
共同探索生命之奥秘······
学院风采
学院各项建设
学院概况
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设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4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设有植物学和学科教育(生物)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均为江苏省一流专业,拥有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平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平台,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本科生人,研究生35人(含联培2人),共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5名。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届关亚博同学被团中央表彰为“优秀青年志愿者”,届蔡茜茜同学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届高楠楠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创青春大赛银奖,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9项、省级8项。学院多次被评为“南通大学学风建设先进单位”、“考研先进集体”和“就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优秀人才。仅年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人。注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博士学历进修和海外研修,逐年提高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和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目前,学院拥有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博士”2人,江苏省“人才培养工程”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3人。专任教师中博士以上学位占比为78.2%。
专业设置
设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4个本科专业及植物学和学科教育(生物)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特色
实践育人
学院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的完善,对本科生全面实施跟进式人才培养方式,配备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和非师范生的企业实习实践。建立了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院、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等22家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47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立项8项,校级20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0人次。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省级优秀团队奖。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参与率%。学院每年举办科研训练与素质拓展大赛、英语风采大赛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汪盼盼同学获“第七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广泛开展学生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共有30多名同学先后赴美国、泰国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与台湾海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开展交流学习。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5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3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省部、市科研成果奖3项。学院多次被南通大学授予“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社会服务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横向课题数量和经费的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的合作。连续四年承办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省级高中骨干教师专题选学竞选项目生物学科培训,成功举办江苏省涟水国税局、淮安市税务局骨干培训班和中小学生生物科学营。
师者留香
姚登兵
博士,教授,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委员、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交通医学》杂志副主编。
主讲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等课程。研究方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获南通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南通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南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邓自发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通大学“创新人才”。
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及湿地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西部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及子课题、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WWF)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和专利5项。
刘东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德国国家分子医学中心柏林自由大学。
研究方向为:1、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血管新生的遗传调控;2、神经发育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3、基于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行为的化合物筛选。近5年来获得超过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及人才项目的资助,发表SCI论文30篇,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新华社、科技日报、著名科技期刊Nature等国内外几百家媒体曾报道和评论其研究成果。
Dr.PedroLaborda
HewasborninZaragoza,Spain,in.HeobtainedhisdoctorateintheOrganicChemistryDepartmentoftheUniversityofZaragozain.
In,hemovedtoChinawhere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