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虱子,我的身子不由得就痒痒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条件反射,因为我生过虱子,有清晰的记忆。我是生于七十年末,在山东农村长大。这样的年龄,还有成长环境,对于虱子并不陌生。
特别初春的季节,虱子最多。这是它们最狂欢的季节。我总是清楚记得,在我七八岁时。我躺在暖和被窝里。而母亲则一旁,借着暗弱的灯下,把我的棉袄拿出来,在针缝里找虱子。寻到了,捉住了,用两个拇指甲盖夹住一挤,“叭”的一声,一个虱子就毙命了。若发现一窝,一连串的“叭、叭”声。母亲会轻声哼唱着捉虱子的民谣“油灯下,忙捉虱,一下捉个老母虱。碾子碾,磨子推,回去烙个大油饼”。我则慢慢地睡去。童年的记忆中有很多都是与身上的虱子有关。
那么七八十年代人们身上虱子是怎么来的呢。
一,居住环境。
七八十年代我们当地的农村大多数是草房子,只有很少是瓦房。草房子是低矮的,里面的环境是阴暗潮湿的。我印象中草房子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阳光根本照不进来。而盖草房子用的麦秸等物,最容易滋生一些潮虫子。还有当时农村的环境非常差,都是旱厕,土路。这些都给滋生一些寄生虫提供了条件。
二,个人卫生差。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祖父从来没有洗澡或者洗头的习惯,特别在整个冬天,几乎全村人很少去洗澡的。因为最近的一个澡堂子远在几十里外,而且还要花钱。那时候农村冬天很冷,,农村取暖条件差,谁也不舍得烧一盆水去洗澡。只有开春之后,天暖和了,母亲才给我们洗洗头。我的第一次冬天洗澡,还是十多岁之后,父亲带我去他工作的工厂里面洗澡,脱下衣服,整个胳膊都是黑的,可想而知有多脏了。
周围的所有的人大多都差不多,大家只有到了夏天,才可以到附近的河里去放肆地洗个澡。
三,缺少化工的洗涤用品。
我们现在用的洗衣粉、肥皂、洗头膏、沐浴露等洗澡用品,在七八十年代可是奢侈品。当然,个人也没有什么内衣可以换洗。当年所有人把吃饱饭当作第一位,谁家也没有多余闲钱购买这些洗护用品。在农村,有些东西还是限购的,当年必须有票才能买到某些用品。那么,农村用什么洗衣服或者个人洗护呢,洗衣服主要是村里的一颗皂角树,个人洗护主要肥皂。一家人,要把肥皂切成很小一块的一点点的使用。这种情况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个人洗护用品才算真正走农村。
说实话,当年人们对付虱子的办法,现在想想都后怕。我记得母亲曾用“六六”粉一种农药,来消灭虱子,在屋里、屋外、床上撒“六六粉”,我脑海中还有这种呛鼻的味道。为了对付虱子,人们用开水烫,用火碱烧。可是这种寄生小虫子,真的很难消除的。
为什么现在虱子已经消失了呢。
一,居住环境全面改善。
我们现在看看现在居住的环境,楼房,透光非常好。现在谁要住草房,只是为了换换品味,而草房子也是按照现代居住环境建设的。
二,个人非常注重卫生。
我们现在居住的条件,家里基本有暖气,冬天洗澡已经不成问题。无论在家洗还是去澡堂洗都很方便。
三,大量的个洗护用品的使用。
我们每天都要洗头、洗澡、洗手、洗衣服,大量的化工产品,进入到我们家庭的方方面面,这些化工产品,是会抑制细菌及寄生虫的生长的。当然,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与对人体的伤害。如果,仅靠一两个很难改变环境,但我们是整体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虱子,才算走出了人们视线,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其实在中国古籍中,与虱子有关的内容很多,比如最有名的晋代阮籍《大人先生传》其文中“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君子何必在乎虱子呢;宋朝宰相王安石与宋神宗谈公事时,一只虱子就曾爬到王安石的胡须上,宋神宗看到不觉好笑。王安石也感觉到了,把虱子抓住道:“这只小虫,真幸福还皇帝都亲眼看见它。”
还有中国最具有代表的作家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记述阿Q与王胡一起比赛捉虱子,其动作描述准确性,说明鲁迅先生很有生活体验。看来虱子的历史很悠久。后专业研究人员认为虱子有可能是一寄生在我们身上的生物,在环境适合的时候就会出现,也就是虱子一直伴随着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