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推介走出大凉山昭觉县彝族服饰

走出大凉山:昭觉县彝族服饰的产学研创新实践

作者:温博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届硕士毕业生

指导教师:陈岸瑛副教授

联合指导教师:李迎军副教授

*本文内容节选改写自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彝族服饰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凉山州昭觉县为例》,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源起:本人于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跟随导师陈岸瑛副教授参与了大量非遗领域的课题研究和实践项目,并在清华大学双创孵化平台的支持下创建“清美智想”大学生创业团队,致力于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年8月,在陈岸瑛老师的带领下,本人参与了文化和旅游部委托课题——“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人才提升”项目,在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过程中,选定了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昭觉县的彝族服饰文化产业为毕业课题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非遗资源如何产品化、非遗相关产品如何市场化的产业发展问题。随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李迎军副教授的支持下,本人组织学院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成立了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并积极联合政府、企业、院校、研究机构、大学生创业团队、非遗工坊等多方力量,通过一系列产学研项目的创新实践探索非遗扶贫之路。以下将重点介绍毕业课题的项目实践过程。一、凉山州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数千年的彝族服饰文化华彩纷呈,是彝族妇女代代相传的手工绝技,被誉为“穿戴在身上的文化”,蕴含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民间智慧,体现了彝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等。年,彝族服饰入选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彝族刺绣、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等传统手工艺于一体。凉山对彝族文化形态的保护相对较为完整,其所保留的古朴、浓郁、丰富而独特的彝族服饰文化,具有独特性、原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近年来因悬崖村为全国所熟知,由于语言障碍、交通闭塞、教育匮乏等原因,是我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县。虽然与外界山水相隔,却也减少了外来文化对这里的冲击和影响。千百年来,昭觉沉淀了深厚的彝族文化,成为全国唯一集彝族义诺、圣乍、所地三大方言区的彝族服饰于一处的神奇毓秀之地,被称为“中国彝族服饰之乡”。这里彝族刺绣、羊毛擀毡等相关技艺的从业人员众多,具有其他彝族地区不可比拟的传统根基。

图1昭觉彝族服饰分布图(红星代表义诺方言区服饰,黄星代表所地方言区服饰,黑星代表圣扎方言区服饰)

图2义诺、圣扎、所地三大方言区的彝族服饰风格

通过对昭觉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其产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创意水平有待提升,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产业结构严重不完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组织无法直接服务于大众市场渠道。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传统工艺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产业要素分散没有形成合力,需要弥补短板和产业缺环,通过与地方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来促进生产要素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激发产业的发展潜能。

图3凉山州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实践为了探究彝族服饰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结合昭觉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课题组着眼于如何借助地区外部、产业外部、民族外部的智力与资源,从市场出发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业要素的跨界联动。由此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产学研创新实践,试图探索出一条自带生命力、可持续、可推广的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1、前期调研与基础研究

年9月,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与凉山州昭觉县政府共同合作开展了横向研究课题“彝族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化设计与应用研究”,针对昭觉县的彝族服饰进行基础研究和创新设计研发。通过多次赴凉山开展田野考察工作,设计团队追根溯源,对传统的彝族刺绣、彝族服饰、彝族银饰、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漆艺、毕摩音乐、毕摩绘画等非遗项目进行了大量素材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并在彝族服饰的色彩构成、图案造型、纹样整理、形制特征、符号内涵和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提炼。

图4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来到凉山州实地考察彝族服饰

图5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讨论设计方案

图6彝族漆器红、黄、黑的主色调以及羊角纹传统图案的提取

图7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汇总整理及分类2、创新设计与样品研发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审美特征以及构成法则的原则下,设计团队规避掉简单的复制与挪用,而是以现代的设计哲学和审美品位挖掘传统工艺背后承载的文化价值,侧重传统技艺的分解重置与工艺材料的解构重组,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尝试。通过近一年的创新设计和样品研发,团队在清华美院李迎军副教授的带领下,推出了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彝族服饰文化品牌——阿诺诺,以及一系列既保留彝族传统手工艺精髓,又融入现代设计精神的创新设计作品。图8阿诺诺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案图9彝族服饰创新设计作品的部分初稿方案3、成果发布与产业融合年9月,课题组积极与北京时装周组委会进行接洽沟通,联合昭觉县政府、北京时装周组委会、清美智想等多方机构合力策划筹备,在北京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中华世纪坛隆重举办了非遗时尚盛典“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发布会充分发挥了彝族善歌舞的文化特色,将彝族服饰与彝族的音乐、舞蹈、传统节庆、民间习俗等融为一体,把千年传承的彝族赛装文化第一次搬上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北京时装周的国际舞台。整场大秀传统与现代相映成彰,向现场部分国家驻华使节、国际设计组织代表等近千位国内外嘉宾演绎了一场充满民族魅力的彝族服饰舞台剧,并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现场转播报道。

图10彝族服饰发布会传统彝族服饰走秀

图11彝族服饰发布会创新彝族服饰走秀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行业交流与探讨,课题组联动北京时尚控股集团、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清美智想等单位,在清华大学策划并举办了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北京时尚高峰论坛。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众多跨产业领域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和产业精英,着重引导时尚、旅游、影视、互联网等各界主流产业聚焦传统文化,探讨民族传统手工艺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与新思路,搭建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图12北京时尚高峰论坛部分发言嘉宾

4、品牌运营与生产管理阿诺诺品牌的建立旨在通过良性的市场转化,带动彝族本地手工艺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就业和增收。同时在品牌的培育和孵化过程中,不断引入创新力量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并且更好地规范和管理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提升产品品质。产品的生产链条采用了“品牌+生产企业+手工工坊”的运营模式,在保证产品市场化、批量化的前提下,侧重采用彝族本地原材料和本地手工艺人进行生产制作。课题组与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会东县叁莯羊毛毡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

图13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手工艺从业者

5、传播推广与渠道建设年5月,课题组与CCTV6电影频道大型公益节目“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进行了“节目+众筹”的创新合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副教授、著名影星周迅、模特马艳丽等嘉宾在节目中分别介绍了彝族服饰课题项目,并向观众展示了清华美院彝族服饰创新设计作品。节目通过CCTV6电影频道、新华网、人民网、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爱奇艺、新浪微博等多家媒体平台播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此同时,课题的服饰产品上线京东店铺“星光行动明星扶贫馆”,通过众筹的方式实现以销定产,带动彝族贫困地区非遗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图14CCTV6电影频道大型公益节目“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

6、非遗扶贫与创业孵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彝族服饰产品的市场转化,清美智想创业团队以“彝族传统服饰创新发展扶贫项目”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最终荣获北京赛区总决赛“红旅赛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红旅赛道”铜奖。与此同时,清美智想还联合清华大学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非遗+创新创业联盟”,旨在引导更多来自高校的学术研究、创意设计、市场运营等大学生创业团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中来,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已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战场。

图15非遗+创新创业联盟启动仪式

三、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政产学研创坊”发展模式通过两年半的彝族服饰项目实践,课题组在昭觉县政府的支持下,以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出发点,遵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原则,在传统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和完善,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当地产业发展环境和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政产学研创坊”创新发展模式。该模式依托地方政府、传统工艺企业与外部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大学生创业团队、非遗工坊六大产业要素,通过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进行有效衔接和产业联动,以创意赋能、成果转化、商品生产、带动就业、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路径。在合作过程中,各产业要素之间被打造为一个跨专业领域、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多向联合体开放平台,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结合目标市场的需求开展实践,有效地降低了项目执行的成本和风险。图16“政产学研创坊”产业发展模式结构图四、结语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源于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深山中的彝族同胞来说,打赢扶贫攻坚战离不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借助传统工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而且对促进地区文化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帮助失地农民和留守妇女居家就业、脱贫致富都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在传统复兴、传统工艺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保护一项非遗,创新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是需要我们共同践行的长期课题。备注:图1由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提供。图2由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提供。图3由作者绘制。图4由作者和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成员拍摄。图5由作者拍摄。图6由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设计师孙秋爽设计绘制并提供。图7由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设计师李玲芳设计绘制并提供。图8由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设计师李玲芳设计绘制并提供。图9由清华美院彝族服饰课题组设计师于天、薛迪、赵玉琦、贺萌萌设计绘制并提供。图10由彝族服饰发布会工作组拍摄。图11由彝族服饰发布会工作组拍摄。图12由民族特色产业论坛工作组拍摄。图13由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工坊提供。图14来自CCTV6电影频道大型公益节目“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截图图15由民族特色产业论坛工作组拍摄。图16由作者绘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ArtHistoryDepartment

AcademyofArtsDesign,TsinghuaUniversit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cksl/5391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