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届有句「人有多大胆,论文就能拖多晚」。打开B站,搜索「论文」二字,就会跳出「如何快速水论文?纯干货,手把手教你生产学术垃圾」,「6天里的45小时,我写完了论文初稿」,「三天写完查重率1.2的论文,我是怎么做到的?」
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提及论文,可能是为数不少的人大学期间最难过的一道坎儿,面临着人生最青春的日子即将逝去,我们高喊着「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但一想起毕业论文,那还是早点说拜拜吧。
图源:网络|侵删
文:文予
编辑:梓游
难倒论文党的查重是怎么产生的?
论文制度本身是在建国初期「以俄为师」的大环境下建立的,学年制、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被照搬过来。在当时,文理科生主要写毕业论文,工科生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要通过国家考试,合格了的同学才被准许毕业。
到了80年代,这毕业就得写论文的规矩,开始有了国家的明文规定。
80年代的女大学生们
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施行。按照其规定:「凡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民,都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相应的学位。凡申请各种学位的人,都要提交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学位。」
毕业论文接受查重,从科研伦理的角度而言,查重是保障文章原创性的前提,是为了预防学术不端。就像人们制定法律,宣传法律,不是为了惩治犯罪,而是为了预防犯罪。
假如没有知网,没有大数据时代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我们真的缺乏一个约束科研理论的他律性工具,而只能依靠着学者的自律和微不足道的检举。
自年开始,中国知网开始提供为毕业生们提供查重服务。
知网最初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于年6月发起的一项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经历了多年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的合作,知网早就发展成为集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内容平台。
为什么用知网查论文重复率高?因为它覆盖的内容太多了。对于任何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包括学生在内,知网成为了一个必经之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战场。
知网不仅覆盖的文献多,同时它采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自适应多阶指纹特征检测技术(AMLFP),它会对文章进行分层处理,按照篇章、段落、句子等层级分别创建指纹,而比对资源库中的比对文献时,也采取同样技术创建指纹索引。
这样的分层多阶指纹结构,可以快速检测一篇超长的文献。同时,被检测的最小的检测指纹粒度是句子,只要被检测文献与比对文献上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语义或者词义级别达到了系统的判重标准,就会被无情地标红,计入文章的重复率当中。
「真心希望知网查重再智能一点,专业术语就不要标红了。」来自某论文党心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为新时代根正苗红的接班人,大学生们就是有着勇于挑战的精神。首先就是完成时限上,「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选导师、定题目、开题报告、查找外文文献、初稿、定稿,然后就是一改、二改、三改、四改……无数次改后,最终定稿打印。穿上一身帅气衣服,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参加答辩。
暨南大学论文答辩现场
这看似需要四五个月甚至近一年的时间,但实则,对部分大学生来说完全不需要。《中国青年报》一项关于毕业论文的调查研究显示,78.1%的受访者直言「赶制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
大学生联合全国学业发展联盟在年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从论文创作时间上来看,有46.2%的同学认为准备论文的时间很紧,比例近一半。调查数据显示,指导学生5次以上的导师占比26.5%,其中7次以上的占据14.3%。
论文内容是一回事,还有同样重要的是字体字号、页眉页脚、首尾缩进、行段间距。对于本科生论文来说,格式、查重率,PPT答辩清晰,基本就可以过关。
拿学姐学长的论文模版套进去,或某些网站就提供免费排版的服务。格式上的严要求也让当代大学生们更多地掌握了Word的使用方法,页眉、页脚设置标题,交叉引用文献,甚至《人民日报》发布过关于排版的详细教程。
人民日报对于毕业论文来说,最为致命的还是重复率的问题。
谈及降重,也被分为了「阴招」和「阳招」。某高校研究生介绍「阳招」就是利用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借助语音录入文字的软件,把相同意思的一段话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在降低重复率上,可能有效。带有自己风格的语言结构比起「中翻外,再外翻中」的机器翻译,似乎听起来高级一点。
那何谓「阴招」?就是利用打破句子的顺序结构来把原句进行改装,打破原有的顺序结构不仅仅是调整句子中的主谓宾,还有就是利用排版上的小心机,比如……
为了降重,大家开始疯狂改论文,基本宗旨就是「不说人话」。比如,「利益相关者」变成了与企业有着利益瓜葛的各种人,「无水乙醇」改成了百分之百的酒精。某法学生表示,「猥亵幼女」改成了骑跨在小女孩身上进行性行为。
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AI降重法,「羊群效应」被AI改成了「牛群效应」,「银行」被改成了「票号」和「钱庄」等等。
而对于做毕业设计的工科学生来讲,被逼急了连最后的数据结果都敢改掉,因为他们坚信,通篇那么多的数据和演算步骤,就不信老师会一个个进行验证。
改论文是一回事,还有就是给论文查重。通常按照学校的规定,在最终提交定稿之前,学校通常会安排毕业生们在在四月底到五月初期间,统一在知网进行一次查重,而在此之前和之后,只能靠民间的查重软件了。
对于知网以外的查重软件来说,越贵的大概率上查询结果越接近知网,因为收费价高的查重网站往往覆盖的文献较多。一遍遍地改论文,就意味着要一次次地付钱查重。
某宝论文查重市价
1块钱、3块钱的查重结果几乎就是在30%以内的。为了论文过关,毕业生们只能是咬咬牙然后扫码支付了。据某级毕业生透露:「当时,同年级有个同学去某宝查重,结果店家一言不合把她的论文发知网上了,她只能挥泪重写。」
「下有小动作,上就有大动作」
翟天临「学术门」发生后,教育部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对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教育部甚至划拨万来作为查处篇博士论文的经费。
严格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一出,波及的几乎是所有高校。年因为论文被延毕的本科生不在少数,同时,教育部设置了抽检为不合格论文的惩罚机制。如果学院没能通过教育部的抽检,直接影响的是招生指标的数量。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撤销学校的硕博士招生点。
两权相害取其轻,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延迟毕业比起撤销学校的硕博士招生点,不会对学院招生和排名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在接受《人物》的采访时,曾表示:「这个机制的惩罚对象主要有三:一是论文作者本人,二是指导老师,三就是学位点。取消学校学位点是最严厉的惩罚。如果说学位点消失了,那意味着这个专业就没有发展提升了,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地位。就跟学校要争取院士,是一个道理。」
毕业生也难逃一劫,本以为毕业了就万事大吉,却没成想到会被「秋后算账」。
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年博士论文抽检中问题突出的高校,进行集体约谈。3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全省年硕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统计显示,共有篇硕士学位论文「不合格」。
肆无忌惮的背后,是我国在处理学术不端的类似事件上,没有做到罚责相当。翟天临事件最终走向无声,他本人失去其博士学位后,也无需承担在过去几年违规使用教育资源的责任,相关涉事人员只是受到行政处罚而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翟天临在年春晚小品上扮演一名打假警察
与其说「知网是什么」是蝴蝶扇动一次翅膀,不如说是一块石头,但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浪花什么时候能被激起尚未可知。
从特惠入学到学历造假,从考试作弊到论文抄袭,教育资源开始逐渐向钱和权倾斜,我们还可以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吗?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一角
年3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中的标语写着:「坚守电影教育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
「我知道,我在炮制学术垃圾」
年4月19日,#毕业论文致谢大赏#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感谢翟天临对一届又一届同学的激励,让他们与论文相伴了无数个日夜。虽然翟天临「学术门」事件已经过去一年之久,但在置顶的微博评论下面,依然可以看到近期网友抱怨论文相关的内容。
某大四同学透露:「有时候也骂他,但回想起来,自己也是有点儿惭愧。」
从小到大一直接受考试作为结业关卡的中国学生,鲜少有人接受过系统的关于论文写作的训练。当「中国本科生不生产论文,他们只是中国知网的搬运工」的声音出现,刺耳之后,是有被影射到。
在《中国科学报》发表一篇谈及论文的文章曾谈到:「很多欧美高校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印象是,不在少数的本科毕业生读研时不知道要干什么,他们需要导师定题目,定思路。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本科生不会写毕业论文造成的。」
某同学透露,写论文写得电脑上V键快坏掉了
放诸国内,境况也不甚相同。因为学生缺乏练习,到毕业论文不得不被提上日程时,大家依旧都非常茫然。学生面临压力考验,指导老师又何尝不是?
导师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中扮演的角色也很尴尬,一边对学生的论文严苛以待,另一边又被学校的毕业率压得不轻。某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曾透露:「临时分到了5个毕业生,做他们的指导老师,加9个毕业生论文的评阅,忙成狗。让人生气的是14个人的论文,如果让我评一个都不能过,但毕业率又有要求,只能每个都过。」
论文难为着学生和老师,那它到底取悦了谁?
级某高校毕业生的本科论文要求论文重复率为0
部分级毕业生所在高校对论文的要求重复率一降再降,从30%梯度式降低到5%。
而今年,新冠疫情的持续,并没有让毕业论文得到丝毫可以喘息的机会。就读于西南地区某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生表示:「从我们20级开始,教育部抽审比例从5%到10%,而现在大多数硕士毕业论文都采用双盲模式。被审学生不知道审核老师相关信息,审核老师不知道被审学生相关信息,一共两位评审(特殊情况3名评审)。
20级硕士依然是以60分为过审标准,60分以上学生视为盲审通过,可参与答辩,两名评审老师如果有一位打出不及格的分数,学生则不能如期参与答辩。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前提能申请重审,就是另外一位专家要打出优秀的分数才能申请重审。」
提交论文,仿佛就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都放在了赌桌上。
某就读于工科的学生表示:「我做的是毕业设计,可现在我连学校都回不去,怎么做实验得数据呢?只能盲写了。」
「我知道,我在炮制学术垃圾。」「讲真的,我都想把我的论文扔了。」是部分毕业生的心里话。
可是,签就业合同、研究生入学、出国深造……各奔前程的日子越来越近,怎么甘心让毕业论文成了绊脚石?
参考文献:《”水论文“的套路为何在高校屡试不爽?》新华网20-04-24.
《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0-08-01
《写论文应该是科研正经事》李晓姣中国科学报20-04-24
《先写论文还是先做实验?》张忆文中国科学报20-04-24
《知网与学者、学位授予单位及期刊的关系研究,由“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的思考》王传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翟天临事件的辩证法》周志强中国图书评论20-04-24
《大学艺术创作专业需要开设理论研究型的博士学位教学吗》成都商报20-04-24
《调查将涉及相关工作各个环节》张维法制日报20-04-24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陈士奇谷圣美唐悦教育教学论坛20-04-26
《学术不端对公民受教育权的负作用探究,基于翟天临事件的探讨》徐千童法制与社会报20-04-27
往期文章回顾:
景区免票,能鼓励你出门逛逛吗?
报复性消费,还是消费报复了你?
从热门到失宠,到底谁动了你的专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