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玮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报告

提要:民事诉讼法学作为法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司法实务中的任意裁量。与民法案例课程的对比更凸显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体例、教学方式、考试机制等方面都应作出相应改革和调整。

作者:刘哲玮,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时任)。本报告的写作得到众多民诉法学界同仁的鼎力帮助,由于涉及其所在学校的信息,在此不再一一具名感谢。

出处:会刊《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十二辑)。

一、问题的提出

民事诉讼法学从来都是法学教育中的一门基干课程。无须从六法全书的民国时代开始论证,即便从年代末法制重建开始观察,民事诉讼法学也一直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各高校法学院本科生以及后来法律硕士的必修课程。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已经形成自己的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本文统称为传统教学模式。笔者本人既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产品,在较短的执教生涯中,也承继前辈老师的传统,基本按照此种教学模式教授民事诉讼法学。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在-学年秋季学期,笔者协助北京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的葛云松老师和许德峰老师,共同开设民法案例研习课程(以下简称“民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民事案例,在分析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又讨论和学习了当事人适格、诉的合并、一事不再理、诉讼和解的效力、诉讼中的抵销等民事诉讼法中的疑难问题。该课程是北大法学院的试验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与传统的法学教学大相径庭。此种比较促使笔者在观察和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时,有了更为直观的参照系。而参加当期民案课程的同学中有40余名法律硕士,其先期修习的民事诉讼法课程,正是由笔者讲授。在对他们的跟踪和比较中所观察的现象,能够更加突出地反映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问题。

为了检验个人经验的准确性,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向数名在综合性大学法学院从事民诉专业教学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后了解情况。

在自我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笔者撰写了这份十分粗略的关于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的报告,希望能够总结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改革方案。下文第二部分简述综合性高校民诉法学课程的一般特征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概况,第三部份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类问题,第四部分将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模式上的转变思路,第五部分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第六部分为简要的结论。由于笔者从教时间尚浅,经验多有不足,许多判断未必周延,论述也不够详尽,权作抛砖引玉,等待前辈和同仁的指正。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综合性高校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

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自上世纪以来,司法部、教育部关于高等法学教育的专业纲要虽然历经数次增删修改,但民事诉讼法一直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也因此,在各高校的各类学生培养中,民事诉讼法学的课程往往都会占据一席之地。限于篇幅,本报告仅讨论本科和法律硕士(非法本)这类零起点学生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而不涉及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在职法律硕士、法律硕士(法本)、外国留学生等类型的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民诉法课程。此外,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还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和专业政法院校,二者在师生比例、课程设计、考核要求上都有显著差异,限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本报告只以综合性重点大学高校法学院系的教学情况为模本。

从个人经验和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综合性高校法学院系中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有以下共性特点:

1.课程类型

民诉课程为各校本科教学和法律硕士的必修课程。在此之外,各校根据各自的需求,还由民诉专业教师开设了2-3门民诉类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证据法学、仲裁法学、纠纷解决、强制执行法学、法律文书写作、破产法、法律诊所等,其中证据法学和仲裁法学是较受青睐的课程。

2.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民事诉讼法学均只开设一学期,学时为每周3-4学时,总计48-64学时。相关选修课程的学时各校差异较大,总学时在30-54学时之间。

绝大部分民诉法教师都认为,伴随着民诉法的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内容在不断扩充,课时严重不足。而一些对民诉法有充分了解的民商事实体法教师,也认为较之民诉的重要地位,现有课时并不与其基础性地位匹配。

而学生方面,却呈现出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根据笔者对北大法学院法律硕士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完民诉课程后认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因此既有的课时安排已经足够了;另一方面,部分参加了民案课程案例分析的学生,又深感“原来关于民诉,自己什么都不会。”这种在分析具体案例前后的反差并非个别现象。虽然在学生时代,与金融法、房地产法等“高大上”的课程相比,民诉课程并非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cksl/5436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