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史中国社工ldquo黄埔一期

白癜风健康园地 http://pf.39.net/bdfyy/bdfzg/180718/6402847.html

缘何社会工作

——有关专业重建的一点个人口述史

本文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与观察,回顾和反思中国社会工作重建的早期探索史,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彰显专业使命感。年开始启动的广州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的三年合作计划,是国内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系统重建的正式发端,在国际水准框架下,全面正规地举办本科教育和师资培训,可喻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的“黄埔一期”。中大社工举起社会工作专业重建第一面大旗,学术传统在专业引领的早期努力与成就中加以概括。港大社工系对内地社会工作专业重建(重新引进)的早期贡献,也通过支援两个“黄埔一期”班及接纳内地首个社会工作留学生的事实加以记载。最后将作者赴美攻博经历稍加分享,并提出有关中国社会工作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一些粗浅看法。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重建历史“黄埔一期”;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社工教育与研究三年合作计划;中大社工学术传统;国际化与本土化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须有未来的愿景(vision),另一方面也需要历史的反思(reflection)。本文将一些仅存珍贵的回忆,以类似于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载下来,以与专业内及学术界的同仁分享。

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我的成长过程伴随了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但逐渐懂事并且能称得上个人经历的,是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革)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及其先导过程开始。那是一个动荡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时代,没有一个人和家庭能够置身度外。受父亲牵连(历尽煎熬后,才被“解放”任国营大厂总工艺师),我小学未毕业就离开被“上山下乡”四散的兄姐(多未成年),随母“下放”。所幸读了两年回乡高中生办的乡间初中(极其简陋大量劳动);聪明过人老师同学褒奖有加,后来却未获允许继续升学。虽年少在干农活与持家方面亦不输全劳力(唯一无法胜出的是挑担,负荷能力实在有限;烈焰之下回家午餐,还要挑一担沉甸甸稻谷上陡坡,稍不留神就可能失足送命)。

生活实苦,但苦中有乐,甚至还有强烈学业事业的青春梦想。不甘于早早失学,我如饥似渴地搜寻各种书籍阅读钻研,自科、社科、人文都无不喜爱,耕田撒粪也要带上书。尤其是后来回城进厂工作(仍未成年)有了图书室的条件之后,还通过成年朋友去转来“三线”的中央部委研究所,搜罗大部头教材专著。年轻气盛,上班在车间率领班组(竟能驯服社会上横冲直闯的同龄青工)完成重体力劳动(常常要倒三班),下班后痴迷于马克思主义和其它社会人文科技知识学习思考(经常一天只睡四、五小时)。

在我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以及所能读到的书刊中,未见专业社会工作(professionalsocialwork)这一说;当时所谓的“社会工作”,是指一个人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一些社会活动。至于社会工作学科常用的一些专业名词,如“社区”,则闻所未闻。指出这些,是提供亲历见证这一领域“一穷二白”的历史事实。社会工作、社会学等专业早在年代初期的高校院系大调整中就已经被取消这件事,则是年社会学专业恢复之后,特别是我准备考研之时,才得以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历史事件。

文革结束和高考恢复,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尤其社会科学,首先是社会学等等一大批学科的恢复重建。我个人经历了长时期理工科疯狂学习,年参加首次“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高考,成为全厂数千人中唯一“中榜”的“状元”,考上了最好的部属中专工科(当时录取的多是高考错失几分但非常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全班唯有我没读过高中报考中专)。入校后,得以在附近长兄的首届研究生班持续旁听(后来两校并入中南大学);特别感恩本校老师允我去听课只要回来参加考试(我校英语教研室主任后来甚至不耻下问,多次请我辅导他科技英语)。但我因为没有本科学历,提前报考研究生受阻。毕业从事了几年企业技术管理,并继续坚持自学,同时尝试了从探矿工程、机械工程、理论力学到科技史与自然辩证法等专业考研的屡败屡战,终于在年以同等学力和高等数学满分、英语政治等科拔尖的成绩,考上了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班。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杨庆堃教授(C.K.Yang,原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是费孝通先生的学长)亲授及领衔指导之下,中大首届社会学研究生班以社区研究为主攻方向。除了匹大多位社会学教授前来授课外,还有波士顿大学陈郁立(RobertChin)教授来主讲社会/组织心理学,中国老一辈社会工作者(原金陵大学)吴桢先生来教授个案工作,香港中文大学李沛良(RanceP.L.Lee)教授来主讲社会统计研究,等等。

20世纪80年代,是又一个翻天覆地但充满希望和求知热的时代。尤其像我这样靠自学一路走过来的人,更是加倍珍惜“南国最高学府”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用来读书。除了超要求钻研本专业课程之外,还到外系去选课旁听(包括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公共管理等)并学习几门外语。亲历政治运动,“上山下乡”、进厂务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及从事管理工作的亲身体验,使我对家庭遭遇、百姓命运、公共政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的观察理解有深刻独到之处。攻读研究生期间,图书馆、阅览室所能找到的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相关资料特别令我感兴趣。同时,还投身到城乡社会调查实践之中,以求获得更客观系统的科学视野及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重建发端①

年我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班毕业,在21位优秀同学中被挑选留校。除了讲授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人口社会学等课程外,我还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担任系研究生秘书,负责有关学术事务;二是探索创建社会工作专业。前者除了协助在读研究生(如86和87级,有涂敏霞等同学)的日常服务管理,还负责组织毕业研究生(如84级和85级,包括原同学蔡禾、蔡舒等)的学位论文审阅与答辩,并协助丘士杰副系主任指导硕士研究生(如85级徐向东),以及指导84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等。后一项任务则要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港大社工系)说起。

国家民政部于年恢复重建后,年首次派团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及社会工作教育。时任港大社工系主任李希雯(HeiManLee)教授退休之后,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简称UBC)的颜可亲(RichardC.Nann)教授来接掌该系。祖籍广东的加籍华人颜教授和香港社工界要人李教授,都为祖国改革开放热潮所鼓舞,希望与毗邻香港的广州中山大学开展学术合作。这与中大社会学系一拍即合。香港虽与澳门和台湾一样,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但当时在实际管辖上,内地人赴港得去英国大使馆办理签证,公派还要到北京参加集训,令人感觉甚至比出国还难(逃港曾是相当严重问题)。因此,这一步在香港社工学界是破冰之举,港大社工系老师们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大约在-年之交(寒假前后),颜、李二位教授来到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当时只有康乐园校区)洽谈合作事宜(我当时已被初定留系,所以也参与了部分会谈)。最后确定了香港大学与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三年合作计划,并于-学年度开始启动。----

①除非特别指明,“重建”话题一般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而主要聚焦于内地/大陆的专业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黄埔一期”

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三年合作计划,中大方由社会学系主任何肇发教授牵头,党总支书记徐必娥老师掌舵,其他系领导(如丘士杰老师和徐展华老师)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加以辅助。具体工作由我负责,并由系办公室主任黎永兴老师和时任教务员庞秀声老师协助。在此合作框架下,主要做了两件破天荒大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二是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培训。当时中国内地尚无全面、系统、专业并能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教育项目。故在孙中山先生校训下举办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班,意义非同小可,各可喻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的“黄埔一期”。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首批实施对象,是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级本科生班,其中包括毕业后考上本校研究生的项天保等,和后来我推荐去纽约城市大学(CUNY)社会工作旗舰之亨特学院(HunterCollege)深造、成为中国大陆本科毕业生中首位MSW学位获得者的梁峰(笔者本人已有社会学硕士学位获MSW更早)。为了给他们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港大社工系的教师几乎倾巢出动,轮流赴广州康乐园为中大学生授课。

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培训的实施对象,是年受民政部委托、于次年4月举办的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师资班,有来自各地(含北京、吉林、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市)的高校在任教师(记得有隋玉杰、邹文开、史铁尔等学员)。同样,为给他们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除我本人主持课程设计并首先开课之外,港大社工系教师也几乎全员参与,轮流赴中山大学为师资班讲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

上述两个“黄埔一期”班在时间顺序上先后衔接。本科班毕业之后不久师资班开讲,所有教师学员专业学习积极性都极度高涨,白天学习专业、晚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5416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