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延伸皂角产销加工产业链天眼新闻

近日,在织金县猫场镇黔织明光皂角米加工基地,工人们正将剥好的皂角进行烘干、分拣。   猫场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米加工基地,西南地区超过一半的皂角米在这里进行初加工,再销往各地。过去,猫场镇人没有把皂角和挣钱联系起来。年,村民李祥带着本地的天麻、杜仲等特产到昆明售卖,偶然发现沿海一带的商人很喜欢贵州山货。李祥想起家乡的皂角米,天热可煮粥消暑,冷天可炖肉补身体,是很受欢迎的山货。他赶回老家收购了多公斤皂角,从皂角籽中取出皂角米,并托昆明的朋友向福建、广东商人推销,果然被抢购一空。得知李祥靠加工皂角挣到钱,猫场镇的不少村民都跟着干,四处收购皂角回乡加工销售。随着加工皂角的村民增加,猫场镇皂角加工规模日益扩大,猫场镇逐渐成为如今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米加工基地,每年从各地购入皂角籽约余吨,加工销售皂角米余吨,年产值超过4亿元。年9月,贵州织金皂角精(米)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产业规模扩大后,野生的皂角树已经不能满足猫场镇的加工需求。看准商机,织金县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能人)+农户”等多种组织方式,大规模种植皂角树。截至年,已累计种植皂角52.07万亩。种植皂角树,3年至5年见效,8年至10年丰产,丰产后一亩皂角产刺、产荚的总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为了弥补群众短期收益,织金县还引导种植户在皂角地里套种南瓜、辣椒等作物,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如今,织金县还规划建设皂角产业园,统一建设高标准厂房,吸引加工户入驻,采用统一制定行业标准、统一销售定价的模式,推进皂角米深加工,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编辑顾野灵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5464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