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化无用为有用,我以小巫见大巫。”这是陈寅恪先生为在成都共事的闻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能够让陈寅恪先生这样的大家用“我以小巫见大巫”的词句来形容,闻宥先生的治学与为人着实让后人拜服。这位在年代执教于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如今在山大偶然提起,询问周遭朋友,不说是其他院系的学生对他闻所未闻,便是连文学院的学生也是不曾知晓,用“数典忘祖”之语形容也是丝毫不为过。
闻宥先生,字在宥,号野鹤。他毕生致力于东方语言学与考古文物的研究,有着“民族语文学家”的称号。年-年间,闻宥先生两次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执教于中文系。
(照片: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左四为老舍,二排左五为当时中文系主任张煦,前排左一为中文系教授闻宥。)
闻宥先生在晚年曾填一首《鹧鸪天》,里面有这样两句:“空留玉札三千道,知在瑶台第几层。”这两句诗似是冥冥之中预见了闻老在仙逝的前些日子还念念不忘的论文集和他组织编写的《古汉语虚词词典》。闻宥先生毕生的梦想就是在民族学、语言学领域内获得大面积的丰收,他一生都在前行,在鲜少有人探索的领域内摸索向前,多项开先河式的研究使他成为在提到东方语言学时不得不首先记起的学术泰斗。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学术大家,后来变成了学生口中的“那个教古文的”,再后来渐渐被完全遗忘,包括许多老师也只是对闻宥先生“有所耳闻”。这位在我们山东大学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先生,却仿佛在岁月的消磨中被逐渐遗忘,实在悲矣!拂去历史尘埃,将闻宥先生从历史中还原,他的经历与贡献让后人敬仰,让我们惭愧,这才是真正有浩然之气的大家!
年,闻宥先生出生于江苏松江府娄县泗泾镇(今属上海市)的一个书香寒门,父亲是清末秀才。年从故乡小学毕业后,一度任职于《民国日报》,与钱病鹤共事,时称“双鹤”。年,年仅17岁的闻宥已为南社成员,这个少年爱好文学,爱好诗作,敢与南社主持柳亚子先生开展学术笔战,在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闻宥先生也是一位“语言天才”,年,闻宥进入上海震旦大学文法学院就读,在这段时间里,他精通了英、法、拉丁等多种语言,后来还自学了越、俄、日等语言,有着坚实的外语功底,毫不逊色于钱钟书、陈寅恪这样的语言大家。年,闻宥经顾颉刚先生介绍南下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此后,闻宥先生又在包括国立山东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任教,中外一些著名的学者王钟翰、吴世昌、王宗炎、胡道静、臧克家、马悦然等都先后受教于他,臧克家亦多次在对母校山东大学的祝词中提及教授语言的闻宥先生。
闻宥先生作为蜚声国际的语言学家,不仅精通多门外语,而且还在民族小语种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字喃、彝文和羌语等的学术研究也都由他创始,其开创性的贡献在国际学术界广为称道。古文字、汉语史、古音韵、白话诗也是闻宥先生涉猎的学术领域,《白话诗研究》、《转注理惑论》等都是他的重要作品。闻宥先生也曾被选为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通讯院士、西德德意志东方学会会员、土耳其国际东方研究学会会员。解放前夕,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系聘他去工作,未去。
我们一直称闻宥先生为“民族语文学家”,其实这样颇有些文史分家的错误意味在里头了。其实,闻宥先生在考古文物方面亦造诣颇深。他对于甲骨文的研究颇有心得,著有《殷墟文字孳乳研究》等。年,他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铜鼓研究的举世先河,撰写有《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所藏古铜鼓考》、《铜鼓续考》和《古铜鼓图录》,在当时国内掀起了一股铜鼓热潮,在国外也得到民主德国民族学博物馆和美国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汉画研究方面,他也有深入研究,先后整理出版了《四川汉代画像选集》和《益州画像集》(与R.C.Rudolph合撰)。
年,闻宥先生来到青岛山东大学文理学院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年秋至年夏,又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平大学女子教授。年秋,重返山东大学任教。在查阅我校的报纸、期刊时,我在年的《国立山东大学周刊》中看到了闻宥先生之名赫然于本校新聘教员之介绍中。闻宥先生与张怡荪、闻一多、萧涤非、梁实秋、老舍等著名的先生在我校共事的一段时间,他们正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术新天地,全力铸就文学院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也成为山东大学名家云集的一个巅峰时代。闻宥先生在我校任教期间主要集中于印支语族中新材料的挖掘、彝学研究以及古匋。在我查询到的闻宥先生在我校执教的资料里,有闻宥先生为我校国文协会进行的题为《印支语族里几种新材料》的学术讲演,依稀还能透过这些影印的文字看到闻先生挥斥方遒的风采。除却对于语言学的贡献,他在我校任教期间对于古文物也有深入的研究。闻宥先生为顾廷龙所编《古匋文孴录》作叙并发表于山东大学《励学》的刊物上,包括他《齐鲁古匋存》一文在年代发表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图书季刊上。现在读这些文章,虽才疏学浅而尚不能知其一二,但闻先生对于学术钻研之深,字里行间已溢然。闻宥先生在年曾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后来他虽执教于各大高校,专注学术,却依旧紧紧北京中科医院中医治疗白癜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