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见证了两次论文答辩。
上周二的本科生毕业答辩。
上周六的博士生中期答辩(一想到明年我也要做中期答辩,就悲从中来)。
关于论文这个事儿,还是觉得可以说一说。
关于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这个事儿,被讨论的已经很多。
支持的人呢,说写论文可以培养一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以后做研究的话,这就是个入门的练习。
而且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还会提高自己的信息整理能力和写作技巧,另外也是一个细心和耐心的培训。
反对的呢,基本观点就是:本科生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如果是做理论的,那么好了,答辩时的一个送命题就是:你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和贡献在哪里?
根据我答辩秘书的经历,十个小朋友八个碰上这个问题,都是懵逼。
方法论、模型、理论、数据、实证结果,说哪个创新都是雷区——更何况答辩老师就是做计量的。
如果是做技术的——这个领域我是不太懂,但我之前一个做自动化的朋友告诉我,说现在学生的所谓技术创新都是伪创新。我一开始没明白什么意思,他说,就是你做出来的东西,理论上可能行,但是实际应用起来,不可行。也就是说,你做的这玩意儿,也就是个纸上谈兵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年大量的所谓发明,并没有面世。
所以说,你觉着自己洋洋洒洒写出来的成千上万字,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老师眼里就是:满纸荒唐言。
根据《劳动报》之前的一份调查结果,90%的学生是在截稿日期前30天内完成的毕业论文,甚至近50%的学生在十天内完成了,这种仓促的时间下,能作出什么优秀的论文,也很值得怀疑。
写论文是个挺劳心劳力的工作,学生累,老师也很累——毕竟他们要同时指导好几个学生。我导师不止一次被截止日期前才提交论文初稿的同学气到头疼(我有点担心以后我会让她更头疼。。。)
论文的格式、内容,看完全都不满意,完了大家去改,老师也烦学生也烦,那做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首先这是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不是说在本科阶段就一定要写出来多么出彩的论文(我本科毕业论文也一塌糊涂),不过至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学术的启蒙教育。
我还挺感慨的,因为我负责记录的那个组,有保研的小朋友。
我本来比较期待,首先,说明他成绩是可以的,其次,既然都准备读研究生了,怎么在论文上得下点功夫——直到我看到他论文标题下直接就是文献综述......
老师也很无语:你的摘要呢?你的引言呢?为什么要把文献综述放在这里????
孩子也很无辜:我看院里的要求第一部分里一定要有文献综述啊。
老师沉默一下:......我觉得可能对于院里的要求,有误解......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讨论——其实总结一下就是:我觉得,你能重写就最好了。
接下来的也都大差不差,我个人还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看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违约率的一个文章,可惜军事化和政治指标都不好度量,用来做虚拟变量的话,不是很好刻画。
还有一个是跟经济思想史有点关系的,做国企薪资管理的。可惜小孩子的建议是:将国企改为私企......
现在的本科生,几乎很难接受专业的论文培训——而且很多选择去工作的人很明显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训练过程。
甚至研究生,训练也不多——尤其是专硕,基本上从第二个学期就开始实习了。
研究生的话,现在更像是找个更好工作的跳板,而不是做学术的过程。
博士生所接受的论文培训是最多最严苛的——没办法,发表不出论文的话,是不能毕业的。这种动力还是会促使大家无论如何也要努力找个题目,做成自己的论文(然而我还在选题的阶段......好难啊)。
本科生的论文写作制度,跟我国教育体系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现在的硕士博士当然很多,且含金量逐渐下降,但是往前倒个三四十年,我们国家培养人才,并不是以硕士博士为目的。
当时大学毕业就已经是很高端的人才,这种论文写作的要求,也正是为了这样的人才培养而设置的。所以,至少在以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业考核指标,也是对毕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做最后的检验。那时的毕业论文成分当然就比现在要好很多。
其实现在很多国外的学校,是不用本科毕业论文的,以美国为例,基本只有普林斯顿几个大学要求毕业论文。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注重这个,因为虽然他们没有毕业论文,但有各种课程论文。每个学期都要写两三篇出来,实际工作量比毕业论文多很多。
中国关于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调整。
早在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声明:“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一个学习影视编导的的,或许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个微电影;一个广告学的,或许可以根据当下现实产品,设计一个推广广告。
这样的“毕业论文”,反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至于现在来说,我觉得,小朋友们,还是写写吧。
不然你们,毕不了业啊!
夏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