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去年囊括了我公考生活的全部。正是在这一年里,自己开始接触公考并慢慢学着去适应,逐渐从战战兢兢的新人成为积极参与公考的常客。时近年关,恰逢河南版公考征文,谨将个人的经历和心得总结如下,希望对仍在备考的坛友们有所助益,亦请诸位前辈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河北省选调生考试这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公务员考试,说来应是无心之举。4月上旬,自己考博失利,毕业论文也已送出外审,便陪着同寝的河北同学参加了此次选调,报考去向填的是石家庄。考前对选调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只知道要考行测和申论,这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裸考。4月17日一个上午两门考完,自己行测的数算题基本没做,申论大作文还是按照高中作文的模式来写的。4月27日晚选调成绩出来,在周围一片哀声中查了分数,自己分(行测73,申论60),石家庄的分数线是.6分。后来的面试自己放弃了,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愿意留在外地、尤其是至少下到基层三年,面试那天又刚好自己论文答辩。后来才得知总成绩前30名都可以分到石家庄市区各街道,自己笔试成绩排石家庄第16,如果面试正常发挥,还是有很大希望挤进去的……反思:1、关于裸考。这是首次参加公考的同志们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经常出现裸考的比努力备考的分数还高的现象。个人以为,这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因为考好一次试,不但取决于充分的考前准备,也取决于自己平时的基础和积累。那些裸考取胜的大牛们,并非没有准备,而是他们准备得更早。例如,从小即已打下的语言文字基础,中学时不断提高的数算能力,大学时造就的快速阅读技能等。自己这次选调生裸考,基本就是吃自己以前的家底。当年咱高考时语文、数学两门都在分以上,这次虽然是第一次做行测题,还是感觉比较顺手。所以,如果你没有足以骄傲的基础和功底,请勿盲目追求裸考。2、关于机会。当时放弃这次选调面试时,我曾对不解的同学们解释说:“这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不喜欢。”在外省漂了七八年,毕业前自己一心想回河南,所以没有想过要留在石家庄本地,尤其是听网上说选调生可能分到乡镇难以出头时就更加排斥。如今再看,这批分到石家庄市区的选调生在试用期已然是每月+的待遇,运气好的还可以借调或抽调到省级部门工作……所以说,当机会来敲门时,一定要光明正大地将其邀进屋里,详细了解情况后再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最后决定,决不能只通过门缝窥视或者道听途说就将其拒于门外。古人云“三思而后行”,遇到重大抉择时必须要全面计较得失,放弃机会时更是要慎之又慎——因为你可能无意中错过早来的幸福。★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硕士毕业时正好赶上湖北省考,这是比较悲摧的一次公考。6月份,因为离校、散伙事宜以及寻租房子耽误了将近半个月,等静下心来学习时已到月底。勉强做了几套行测真题和翻了一些申论范文后,自己便打点行囊奔赴武汉了。7月10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考试,仍记得那天的上午和中午闷热异常、下午写申论时突降暴雨。这次的行测我花了大力气冲击数算题,结果做到资料分析时时间已然无几。申论大作文考的是湖泊污染问题,我决定严格按照先析成因后提对策的策论结构去写,可惜动笔后才发现自己理论阐发和结合材料的能力弱得可怜,甚至直到最后半分钟才勉强凑够了字。8月中旬面试名单出来,自己总分分(行测69,申论53),和所报岗位的面试分数线整整差了10分……反思:1、关于报名。此次省考报名时,本来抱着极大的热情填报了要求硕士学历的民建湖北省委,却被审核人员以“专业不符合条件”驳回,无奈之下只好改报了湖北省委党校。所报职位的要求是本科学历以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这实际上提前给考试蒙上了阴影:毕竟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硕士学历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要和一批强大的文科本科生竞争。成绩出来后果然如此,这个职位的笔试分数线达到了分,在省直机关的所有职位里算得上一个炮灰岗。可见,公考报名时的职位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适合自己报考的,往往是那些能尽量体现个人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优势的职位,而非公认的强势部门或者肥差岗位。如果出现多个可选的职位,你还应该对相关职位的竞争程度做出比较理性的预期,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佳报考职位的参考标准。2、关于住行。我至今仍对这次省考耿耿于怀,主要原因是在考场之外。自己没有去外省参加考试的经验,所以天真地以为只要安排好大致的行程、揣好钱袋子就足够了。考试前一天上午才从河北出发,到武汉时已近晚上9点,下了火车按照事先百度好的公交线路去寻找站牌,绕着火车站好几个来回却根本没有见到,最后求助路人才发现自己被严重滞后于现实的度妹给忽悠了。好不容易搭上公交到了考点附近的旅馆集中地区,挨家上门打探,回答却只有一个:“本日客满!”自己并不死心,一度沿着大马路走出很远,仍是无处可宿。无奈之下只好打车回到火车站,花了80大洋住进了附近居民楼里一个约8平米的小隔间,躺下时已经凌晨1点。那一夜武汉还很闷热,自己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早上6点多就晕乎乎地爬起来赶往考点了。古人常说,大军出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公考要比拼的不单是应试的能力,还会涉及考场外的后勤保障问题。如果你并非主场作战,而是要奔赴异地甚至转战千里之外,就更须提前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和食宿。只有在考前和考试期间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你才可能在考场上正常或超常发挥。最好别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念头出远门,我这次悲剧的武汉之行就是极为惨痛的教训。★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这是我寄予希望最大的一次公考,也是至今为止距离岸边最近的一次。报的是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某省直单位,职位要求硕士学历并且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唯一可惜的是“文秘类”这个专业限制条件稍显宽泛。从8月中旬开始,便努力逼着自己翻看网购的盗版公考资料,最为刻苦时曾达到过一天学习10个小时的程度。因为申论的不确定性以及自己手懒的关系,这一个月的复习主要以行测为主。我有选择地以数学计算、图形推理、文字逻辑以及常识部分为重点,不但努力去记对应模块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还反复看书强迫自己对相关题型的易错题加深印象。对于申论的复习,则只是每天观摩几篇范文或是上网浏览下社会热点问题。有了上次湖北省考的前车之鉴,这次自己对应考期间的食宿安排给予了足够重视。考试那天一切也都算顺利,行测大约蒙了四五道题,申论写的是未曾接触过的煤炭资源整合问题,下来感觉多是泛泛而谈、具体措施说的不够。分数及面试名单出来后,查得自己总分分(行测79.5,申论53.5),列职位第7,侥幸挤进面试。此时距离面试已不足半月,自己性格偏内向、平时言语不多,又没有过公考面试的经历,所以在准备时更多的是借鉴QZZN论坛里前辈们的面试经验和心得,并翻看了一些往年面试真题解析,针对几大题型初步整理出了适合自己的套路。真正11月20日下午面试时,还是出现了预料之中的情况:自己在场上很显紧张,表情和语言都有些僵硬不自然。总算是依照临时笔列的提纲答完了5道题,当场即感觉到有两道题没有达到点上。面试分75+,自己第一次参加面试,这也算是正常发挥吧。此次省考的最终结果,总分排名职位第5,单位只取前三名……反思:1、关于心态。近十年来曾先后经历过高考、考研以及考博的失利,所以自己对现实的无情还是有着充分认识的。面对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环境,除了偶尔发牢骚抱怨一下,你只能尽量磨砺自己去适应它。既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公考这条狭路,那么在备考、应考以及等侯结果时,就该朝着心如中流砥柱、意若天壤孤鸥的境界努力。我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因为公考强烈的竞争色彩,在每次笔试和面试前即已注定多数考友们要成为悲剧角色。而真正尘埃落定后,还是有许多同志不肯放过自己。其实做事时面对未知的形势(或者说是天命吧),个人尽了力就已经值得赞许了,执着于结果只会使自己心累神伤。我最讨厌背水一战或是孤注一掷的感觉,送自己和朋友“上战场”时也很少用“必胜”等词语——过多的期待很容易转而成为精神压力和心理落差。清楚地知道该做些什么,这对个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李大钊曾言:“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无论是成功还是失利,一番欢庆或发泄过后,窗外的冬日温暖如昔、远处的青山妩媚依旧,我们应该庆幸自己一直都在路上。2、关于面试。虽然这次省考面试自己堪称菜鸟级炮灰,但不能说没有收获,反之还受益匪浅。从坛子里众多高手们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实际体会来看,面试时最重要的是一颗平常心和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心如止水和口若悬河的境界,能在面试时保持平静的心境并顺利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已然足矣。个人觉得,最好将考官们当作正在发呆的听众,你上场后唯一要做的就是像推销员一样宣讲自己的理论、力求能说服这些挑剔的顾客。首先你不能露怯。哪怕你发现同职位的面友们都是俊男靓女,哪怕你进场后抬头看到一群凶神恶煞,哪怕你听到面试题目后脑子一片空白,保持镇定都是非常必要的。面试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你没有多少工夫来压制可能产生的紧张情绪,所以从侯考时开始就应该彻底放开心胸、不想其它,现出一种“高深莫测、淡然处之”的外在气势,同时尽量保持自然的表情和动作。其次,面试前尤应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初识面试的同志们,最可能面临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听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而是明明脑子里有许多想法、嘴皮子却憋不出几句话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口头表达水平的逐步提高只能靠场下加强情景模拟和现场演练来实现,这个不一定非要参加所谓的面试模拟培训班,你完全可以拉周围的亲友们帮你特训。因为相熟的关系,他们不但对你平时的说话思路和风格较为了解,清楚你应该注意和加以改进的地方,还可以轻易地发现你讲话时可能存在的皱眉、咬嘴唇等细节问题。总之,面试时尽力保持平静的心态、自然的举止以及在场下注意加强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两项应是面试走向成功的必修课程。★国家公务员考试河南省考面试结束后,距离国考已不足半月。自己匆忙赶回了河北,将复习省考时总结的笔记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考前两三天又看了坛子里一些大牛们写的申论经验帖,便迎来了12月5日——自己的第一次国考。坐镇河北主场作战,其它的一切都算顺利。上午行测时,常识和逻辑部分有不少题似是而非,做资料分析时显得手生,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看数学计算题时竟有些慌神,十分钟的时间才做出了两三道,到最后不得不蒙了十几个答案。下午的申论就郁闷多了,虽然材料比较简单,大作文主题却着实让人惊讶——黄河精神,这个在材料中都少有涉及。愣了一阵子后开始下笔,既然无法写成策论,索性分析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吧。于是自作聪明地将自己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分为三个方面逐条解释和分析,每每觉得佐证不足时就直接摘抄材料。收卷前总算是凑够了字,至于文章的质量,连自己回头细看时都大摇其头。国考就此结束,最后的结果尚待来年。反思:1、关于练题。行测是一门注重整体性的科目,各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时间分配要求。一般来说,做好行测题目,需要在语文和数学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但在现实中文理兼修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大家应结合自身实际,大量练习真题来“培优补差”,即尽量提高做拿手题型的速度,用省下的时间来弥补自己在弱项上可能耽误的时间。同时,在使用题海战术时尤其要注意整体效率的稳定和提高,因为速度和正确率是决定行测成败的关键,两者密不可分。虽然行测大牛们的成功是很难被复制的,个人的答题效率却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逐步提高的,详见葫芦兄公考经验之“行测是怎样炼成的”(白癜风医院中科刘云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