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于金铎
本以为论文后记可率尔操觚、立马可待,临至动笔方有“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之感。回望论文撰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过彷徨,有过悲伤,也曾冲动,亦曾张狂,如果有什么是未曾改变的,我想是对师友们的感激——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摔了不少跟头,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已经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好在没有如果。
甫入大学,刘守中老师的《中国文学史上》、王晓渔老师的《中国通史》、吴静老师的《现代汉语》等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最终未在这几方面撰写论文,可老师们给予的教导与训练却毫无疑问成为了我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石。之后聆听宗成河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谷继明老师的《中国思想史》,使我差点被同济哲学系拐跑;好在崔铭师的《中国文学史中》、朱崇志老师的《中国文学史下》如中流砥柱般坚定了我就读中文系的决心。
进入中文系后,黄春燕老师的《文学概论》使我如沐春风,胡桑老师的《德国文学》寻幽探密,崔铭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仪态万千,邓军老师的《古代汉语》切实得用,万燕老师的《诗词写作》匠心独具,周茜老师的《唐宋词欣赏》宁静致远,朱静宇老师的《比较文学》鞭辟入里……其中最“特立独行”的当属张生老师的《写作》课——可谓风趣幽默而又心狠手辣——往往前一刹那同学们还在激赞张生老师的妙语,后一秒钟就被张生老师的课后作业惊得目瞪口呆。而最契合我心,并使我在文献学方面打下底子的自然是徐渊老师的《文献学》课程。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若不是诸位先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以中材而涉末流”是我唯一的结局。使我尤为感念的是,在人生最彷徨的几个时期,晓渔老师、崔铭师、徐渊老师恰好给予了我安慰和鼓励。先生们的操行本已“光风霁月”,先生们的时间也颇宝贵,可在百忙之中仍耐心细致地为我答疑解惑,乃至于听我东拉西扯——细细想来近乎泪落。晓渔老师“道阻且长,如临渊履冰”的告诫和崔铭师“愿你一直保持对知识、学问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好奇与追求的勇气”的鼓励陪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与黑夜。徐渊老师曾说:“吃百家饭才能长力气。”结果我真的按照字面意思实行了……复旦大学的阙海博士,霍美君学姐,徐贺安、豆红桥师哥,李沛、张雪儿师姐都“惠我以饭”,使我在复旦的蹭课之旅得以免于冻馁之忧。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所给予的指点与鼓励。我还想感谢高梦学姐、苑扬学姐、宋李馨学姐,室友景家驹、詹士融、蒋卓峰、许执安,学弟于梓康、徐江、张永强,学妹黄道斌、刘心瑶、白雪,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繁重的学业中时时保持着清凉的心境。
这篇论文得以最终交稿,我要发自肺腑地向唐雯师和崔铭师道一声谢谢。唐雯师使我确立了论文选题的方向,崔铭师则纠正了我论证过程中的诸多疏漏。唐雯师曾说:“你们的努力程度之低,连拼天赋的资格都没有。”唐雯师又说:“多读书多问多做,到时候哪怕今天通知明天要干嘛也不怕。自己加油,不用去管大环境。”这两句话烙印在我的心中,遗憾的是我的论文最终仍不免于“急就成章”。在这一点上我既辜负了唐雯师的教诲,也对不起崔铭师一直以来的信任,尤其想到崔铭师为了我的论文熬夜修改时,我的内心就更加痛苦了……错了就是错了,和所有的失败者一样,我所能做的只是今后别再辜负老师,也发自内心地期盼着两位老师看到一个更成熟、更善于管理时间的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还得到了陈尚君老师、傅杰老师、夏婧老师、仇鹿鸣老师、侯体健老师、张卫香师姐、同学李文心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我要感恩我的父母,没有他们对我读文科的支持,没有他们的衣食供给,我的求学之路只能是南柯一梦。回想初中时与父母大吵大闹,而今天却能将自己的心事说与父母并得到他们的指点,真的是“其乐也融融”了。
说一千道一万,谢谢一路上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祝你们平安喜乐、万事顺遂!
不语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