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阳漫话传说中的新栏目——“阳哥教你写论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个栏目主要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解决论文写作(尤其是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这里的“技术”,不是指信息技术,而是贯穿论文写作全过程的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说白了其实就是论文写作的“基本功”,或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大家可能会觉得论文写作很难,具体难在哪里呢?要分两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是技术层面。打个比方,从济南去上海,你不知道有飞机、高铁,更不知道如何购票和乘坐,只知道有共享单车,只会骑自行车,那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很难,其实不是说对你很难,骑共享单车从济南到上海,对于99%的人来说,都很难。所以,你不用为此而感到自卑,你需要弥补的,是很容易掌握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正如学会购票和乘坐飞机高铁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很容易的,怕就怕你没有这种意识或得不到这方面的帮助,这也正是本栏目的初衷。
第二个方面,是学术层面。如果继续沿用上面那个比方,它解决的不再是如何到达的问题,而是如何高效、优雅、独辟蹊径……地到达,总之就是以一种让大家为之认可并赞叹的方式到达。这里面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比如你做的方式(研究方法)、表达的方式(论文架构)等,必须遵循大家(学术共同体)的约定俗成,这是你的工作被接受的前提,然后就是你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了——新颖独特的视角、独具慧眼的问题、有理有据的论证、鞭辟入里的分析、令人兴奋的发现、见微知著的结论……这些需要的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当然知道,还有下半句——“百分之一的灵感远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所谓“灵感”从何而来呢?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能是通过长期的学术训练,逐渐形成对所从事领域的敏感性,不可能像技术方面那样速成。
所以,本栏目主要解决“速成”(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兼顾学术层面的常识性问题。本栏目的终极目的在于延长导师的寿命——年复一年地教人购票乘车、年复一年地沿途收容劝阻那些试图骑共享单车去上海的傻孩子们(有时候还会遭受“狗咬吕洞宾”的待遇),实在不利于身心健康。
先公布一下本栏目的目录,也欢迎大家积极反馈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痛点,我尽量包含在内。
之一:诚意正心
之二:如何选题
之三: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
之四:如何写文献综述
之五:如何有逻辑地表达
之六:如何建构理论框架
之七:不唯方法,但不能没方法
之八:如何报告研究发现
之九:如何写结论
之十:如何写研究局限
番外之一:利其器
番外之二:如何写致谢
之一:诚意正心
虽然本栏目的主要目的在技术层面,但作为“第一弹”,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先讲讲态度问题。
我在很多场合都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比方:本科论文是过家家,硕士论文是一夜情,博士论文是正儿八经地恋爱结婚生孩子。
本科论文主要是“形式训练”——假装写一篇学术论文,但是“假装”并非“造假”,它是入门的必由之路。试想,你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时候,对待“婚姻”、“家庭”以及“孩子”的态度往往比很多成年人还要认真负责,过家家正是儿童最早认识和体验家庭角色及家庭事务的重要学习过程。当年你俩“生”的那个布娃娃,与真孩子相比,当然是“有形无实”的,但是你俩肯定不会意识到,也没有人苛责你们,毕竟你们当时尚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嘛!
对于硕士论文而言,只停留在形式训练的层面就不行了,你们已经“长大”了,过家家就太幼稚了,要“实质性地发生点什么”,但是跟博士论文还是有质的差别,再就是很多人的学术生涯可能就此结束,所以允许你们不以婚姻为目的,但决不能是过家家。
经历了“一夜情”,你们初尝了爱情的滋味,也老大不小了,该干点正事了。有人跟初恋进一步走进婚姻,更多人则是另觅佳偶,但不管怎样,这回必须正儿八经地过日子、生孩子。有怀不上的、有生不出的,这些困难都需要一一攻克,这些也是过家家和一夜情阶段你不曾有过的烦恼。所以,认清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逻辑表达是通用能力
对于本科及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而言,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同学们的认识与态度。既然本科论文就是个形式训练,是不是应付一下就行了?既然硕士论文只是“一夜情”,又何必太当真呢?换句话说,很多同学会想,我今后也不打算做学术工作,也就没必要接受这种训练。
其实,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逻辑表达都是通用能力。前面所说的“技术方面”的问题,恰恰是逻辑表达能力的基本功。逻辑表达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个层面是逻辑思维,另一个是表达,包含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好的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结构性与严密性的方式。很多同学不理解,老师们为什么要在题目、标题、目录结构这些方面“斤斤计较”,这些其实是构成一篇论文逻辑骨架的最重要的东西,它保障的是你俩过家家“生”出来的必须是一个“人形物体”,而不能是一团棉花或一堆碎布。换句话说,这些方面是你头脑清楚、条理清晰的基本体现,而这不仅是写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你能够有效地思考任何问题的必备前提。正如每个人都需要学数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数学家,通用性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
再说表达。很多同学不理解老师们为何会“咬文嚼字”,特别是为何会那么在意那些繁琐的“格式问题”,这是不是太“孔乙己”了?当年我硕士导师的一句话,使我受益终身,并且我也在不断地将这句话重复给我的学生:从你的想法到书面的文字,会有一层失真或衰减,别人读了你的文字,再转化为他们的理解,又会有更大的失真,甚至是误解,所以要尽力去减少这种失真,才能保证“辞能达意”。书面的表达方式,其实比口头表达更容易,因为它让我们有机会仔细推敲和完善我们的表达。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自己所写的文字,所以常常感受不到失真的存在,为了让任何人都能看明白我们的文字,我们才需要咬文嚼字。很多同学的语言表达,可能只有他自己能明白,这时候如果导师给他指出问题,他在没有上述认识的前提下,就会觉得导师“孔乙己”,自己内心也会有些不耐烦了。
为什么“格式问题”那么重要呢?首先,格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约定俗称的东西就必须无条件遵守,否则就会闹笑话,或给人以不专业的印象。另外,格式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大家更为高效地阅读和理解。为什么要写摘要?为什么摘要要求纯干货?为什么不同级别的标题序号要遵循一定规则?为什么参考文献要按统一格式编写?当你转换角色,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时,你就不会觉得它们是“无聊的折腾”——如果作者认为它们是“无聊的折腾”而不去遵循,那对于读者而言,就是“实打实的折磨”了。
书面表达的基本能力有了,口头表达的必备基础就有了,由于你已经会逻辑清晰地思考,也会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字斟句酌地尽量减少失真,剩下的,就是通过大量练习提高这个过程的“处理速度”,让大脑能跟得上嘴巴就行了。
所以,论文写作训练并非专为培养学者而设计的,实际上是培养一种从事任何工作都非常需要的逻辑表达能力,哪怕是为了下次吵架能发挥得更好,也值得你苦练这种内功。
对学术要心存敬畏
有人说,你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用什么态度对待你,这句话对于学术研究同样适用。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没有“投入地爱一回”的态度,肯定做不好论文。有人认为,教育学的论文就是“自圆其说”,不像自然科学,很少能有什么全新的发现。这话说对了一半。就教育现象而言,确实有“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的特性,因此教育学的很多研究,重点不在于最终结论,而在于从不同视角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或诠释并由此引发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