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朱佩鸿
◆◆◆推荐人苏新平评朱佩鸿著名艺术家苏新平
朱佩鸿生长于上海,他并不回避都市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影响,而是保持一种轻装上阵的心态,将他从都市获得的视觉记忆转化为意象式的画面直觉,形成简约而斑斓的意像空间,在释放个人情绪的同时也为观众的解读与接纳留下余地,当视觉的愉悦起作用的时候,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也就大为缩小。
《我的空间3号》
cm×cm布面丙烯
《我的空间-绿洲1号》
×cm布面丙烯
◆◆◆墙报专访朱佩鸿Q.请您谈谈您的艺术之路、和经历。有哪些经历形成了您现在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您在央美的导师对于您的艺术风格有多大的影响?
我先讲一下我自己的教育背景吧。我的父亲也是一位职业艺术家,所以受到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我高中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基本功,比如说:素描、色彩。后来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第二年进入了版画系,并读了研究生。可以说,我一直在上海和北京两个地方接受艺术教育。
形成我现在的风格和思想跟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我的出身是上海,没有去过别的比较原生态的城市,比如说:青海的戈壁或者内蒙古的草原。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里面度过的。弄堂的墙上会有很多破损的痕迹。出了弄堂的门,就离开南京路步行街不远,就能看到很多车和霓虹灯。
《我的空间-7》
×cm布面丙烯
《我的空间-Crystal-4》
80×80cm布面丙烯
到了北京之后,我发现人也越来越拥堵。每个人都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五彩斑斓的色彩还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就开始想这种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表面上可能是很美丽的。但是这么形形色色的美丽的背后可能很荒诞,也可能很不真实。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点。
中央美院是个很严谨的地方。它有着中国最好的基础教育。我刚到的时候特别不习惯,尤其是画素描和色彩的时候,因为大家画的都特别好。我怎么着都画不出来这种高级灰的色彩。我当时就很纳闷。有一次写生的时候,我来到了平遥古城。在这个古城里会有那种斑驳的痕迹、儿童的涂鸦线条和拉扯出来的线。这种东西就把我曾经在上海和北京胡同里看到的痕迹、色彩和城市化的兴趣点给拉扯了出来。然后我就开始不断地提炼和尝试。
《我的空间-绿洲-2》
60×cm布面丙烯
《我的空间-无题-2》
50×cm布面丙烯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苏新平老师,他跟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选择了艺术也就选择了苦难。”我在创作《我的空间》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受到了这句话的影响。我觉得苏老师所说的“苦难”是艺术家长时间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我在画《我的空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这其实是一个我自己在创造我的色彩和空间的一个过程。跟别人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一个自己跟自己很较真和对话的一个比较私密的状态。在苏老师的影响下,我学到了自己需要耐下心并且自己去琢磨,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安静去创作一些东西。
《我的空间-Crystal-7》
×cm布面丙烯
《我的空间-11》
×cm布面丙烯
Q.看了您的履历发现您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央美版画系毕业的。但在《我的空间》系列中,您使用的是布面丙烯。是什么缘故让您改变了您最擅长的创作方式?
我认为我在用不同的材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运用布面丙烯并没有改变我创作的方式。在我本科大二的时候,我尝试了铜版画木刻还有石版画、丝网版木口木刻等各种各样的版画。然后我发现版画需要非常强烈的制作性。如果我要把一个画面或者一个想法转化为一个结果的话,它不仅需要也考验了我对版画技术掌握的过程。而且版画的尺幅也是一个蛮大的限制一个版面它的大小有限,它不会很大,可能最大也就50厘米乘60厘米左右。我自己对《我的空间》的创作一般的尺幅都是2-7米左右。如果用版画去呈现,那基本上就是很难达到我想要的一个效果。这也就是我没有使用版画来创作的原因。
后来我选择布面丙烯,其原因是因为丙烯它在绘制色彩的过程中,它的发色性、调配的这种微弱变化的程度,非常符合我自身的敏感度。所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选择。
《我的空间-Crystal-7》
×cm布面丙烯
《我的空间-Material-1》
×cm布面丙烯
Q.王春辰老师说过你的“绘画经过近几年的变化和推进,可以说又有了新的进展。”您可以讲述一下您作品近年来的变化吗?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形成的呢?
《我的空间》它最初是在年形成的,是我本科的毕业创作,我觉得是从这个阶段我开始去真正的绘画了。之前的素描或色彩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跟绘画本身没有很大的关系。它只是为了我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做的铺垫吧。
那么从近几年,我开始把《我的空间》发展出了有《Crystal》、《Ocean》、《生长》和《无题》的这样几个系列。每个不同的系列在都表现出了一个加加减减的过程,有的系列增加了色彩,有的驱除了线条。我觉得我的作品最终一直在解决一个问题(色彩与空间)。
《我的空间-Material-3》
70×cm布面丙烯
我认为造成我作品上的演变的原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我在校的学习经历。我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本能的事情。所以我从这种经历出发写成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背后——非现实意向创作》。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创作非叙事、非具体的图像是有一个非常本能的原因。他并非需要一个观念或观点。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在苏老师研究生的过程当中我认为,一个形式的出现和作品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的方法。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都是不一样。并最终在我的研究生论——《形式的背后:艺术语言的完善》中进行了论述。这就是我在学校里思想的演变。
其次、是我的两次个人作品展。一个作品展是《自如的印痕》,也就是王春辰老师策划的那一次。这个展览解决了我如何去画一张比较完整的画。
第二个作品展叫《无形有画》。这个展览我探讨的是我如何去画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色彩。因为我发觉其实很多我之前在学院里所训练出来的东西还深存在我的身体里,并且会一直影响我去调整我自己的色彩。
最后,通过校内的学习经历与个展经历之后我开始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白颠风初期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