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培中心即将迎来自己10周岁的生日,这10年间,我们与全国高校的老师们一同学习,一同成长。在今天这个回望的日子里,我们将与3位网培中心参训教师一同分享,聊聊当年的恩师,讲讲今天的成长。
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
01
我是年考入中师。当时,对一般农村家庭来说,孩子初中毕业考中专是最理想的出路,“跳农门”是第一位的!三年之后,我被保送到了师范大学,是我们学校我们那一届一百多号人中唯一的幸运儿。但专业是学校定的,不由我选择。我明明语文好,但学校差什么老师,保送就读什么专业。于是,我成了一名地理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好,从我那级刚好从专科生成了本科。可是,四年之后,高考改革,地理被改掉了,很多中学不接收地理老师,这也就成了问题。阴差阳错,故乡一所师专需要普通话专职教师,我的普通话还算可以——当时还没开始水平测试,估计二级甲等是没问题的。要知道,当时是年,二甲的普通话应该算好的了。普通话是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什么专业都要学。因此,工作量还算饱满。可是,中文专业的课我没资格上,倒不是说上不了,而是因我的非中文专业出身。公共课毕竟差专业课一等,学生也不重视。于是,我被逼上梁山,开始攻读北师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外语考了两次才过。论文下了狠功夫,感动了导师,拿到学位。工作了五年,又觉得所学已尽,需要充电,又考入华东师大读博。苦读三年,顺利毕业,并顺势评了正高。又工作了五年,年近五十,还想把博士后读了。不为别的,只为了配得上“高校教师”这样一个称谓。因为我还在成长。
本文作者西昌学院李秀卿
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02
我是年6月博士毕业,完成了自己人生二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之学业,同年9月入职大学教师职业,从学生角色转化为教师角色,深知自己使命的伟大和艰巨。
学生时代讲台之下认真听讲,讲台之上,教师的谆谆教诲孜孜不倦,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大学、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学生角色的我只是单纯的听讲学习,老师站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而我们学生坐在座位上,没有感觉到什么,直到我真正站在讲台之上讲课时,才感觉到教师的伟大与责任之重大。讲台之下的学生犹如成长的桃李,讲台之上的教师园丁不辞下辛苦的修建培训满园桃李直至成才,需要付出多少汗水与心血。
有一次我去听我的博士生导师上课,由于住所与新校区距离很远,需要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乘坐学校校车去往新校区,那天早上我早早的挣扎起床洗漱,一出门天竟然还没亮,学校的路灯还没熄灭,一上校车,导师早已坐在车上了,顿时感觉到导师每次去上课的艰辛,一块与导师在学生餐厅吃过早餐,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导师打开上课用的幻灯片及课本,认真得进行备课,导师所讲授的本科课程已经讲授十余载,听导师讲他每次都要提前备一天的课,为了更好的讲授,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导师上课过程讲的非常的精彩,下面学生听课认真,互动良好,导师不失幽默,引得下面学生一片笑声,导师的专业博学、授课方法与技巧使我收获颇丰。
听完导师讲课后,我心里燃起博士毕业后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尺讲台之上下,漫漫求索路之长远,我将用我毕生之心血投入到教学事业,培育桃李成长成才。
本文作者烟台大学田林我的大学老师
03
大学毕业已经22年整了,每次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每一门课、每一位任课教师,我都会历历在目、铭心难忘。
事实上,读四年大学,能够把大学期间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还能记住、特别是把每一位老师的姓名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这已经是很伟大的事情了,至少是好学生才能够做到的。与此同时,对于有的课程、有的老师记忆更加深刻一些,主要还是与这门课的老师讲课风格、讲课水平有着直接得关系。
我要忆起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给我们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周云龙老师,他是湖南人,一口湖南方言,但我们都能听懂,最主要的是,他讲《诗经》时,不仅能够从文字上讲的深入浅出,还能够从《诗经》本身的表现上,几乎每讲一首《诗经》的篇章,就唱给我们听,仿佛回归了那个作品的本源和情境之中。我的这位周老师,绝对是一位既重讲内容又重传授形式的“经师”!
我的《名著鉴赏》老师是姚善义老师,他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姚老师给我们上《名著鉴赏》课的第一节课作自我介绍时,就不无自嘲地说“本人的名字叫善义,其实,我既不善、也不义。”大家随后哈哈大笑。事实上,姚老师为人非常正直,对教学非常认真、对学生非常严格。大概这就是他自嘲“不善不义”的表现吧。课堂上,姚老师讲课既要依循教材,又要旁征博引,还要从教材中走出来联系当下,他的认真和严格,我们无一不是他的忠实听众。在给我指导毕业论文时,姚老师也是逐句铸字地改,不厌其烦地予以指导,直到他满意了,才允许我参加答辩。姚老师的治学严谨和对学生的严格,对我印象深刻,更是受其影响。做一位严谨和严格的老师,他的学生永远是最大的受益者。姚老师,“人师”是也!
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恩人,只是我不能前去感恩,这是我的惭愧和遗憾之处,但是,我只能以我的每一位老师为楷模、汲取他们的精华和闪光之处,不断践行着我既做“经师”、也做“人师”的初心!
本文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孔宪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