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需要的是思维为基础的学术训练,但他们却总在忙着考各种证!
——吉大秋果
一位朋友的朋友给我打电话,想让孩子跟我读研究生,希望我能好好带带孩子。电话里没法儿展开聊,我说入学再说吧,找机会面聊。对于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的培养,有时候我感到无力感特别强。一个硕士和老师最好的关系是什么?是学生能够成为老师科研上的助手,只有在跟随老师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学术训练、问题意识、研究方法、文献的搜集、整理、阅读以及观点的提炼,最后到写作。不要小看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帮助研究生完成从知识体系到知识图谱的转化(参看《你为什么不会写论文?那是因为你有知识没思维》),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毕业拿学位都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写作,因为这个东西是体现你的思维能力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参看《从教育学角度看,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跟着老师做研究,成为老师的助手。学术训练这个东西光讲是不行的,得练!就像开车一样,光看理论书没有用,得上路面。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成长最快的方式其实是跟随老师完整地做一个主题或者项目的科学研究。这一圈训练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会提升很多,这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一个瓶颈,因为很多所谓研究生,这个瓶颈是没有突破的,就卡在那里,没思维,不会思考,也不会写作,但是最后也都毕业了(这涉及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制度,很复杂)。
作为导师我是希望有学生愿意跟随我从始至终地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一篇论文从主题到资料收集,从大纲到写作定稿都走一遍的。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没有!为什么?硕士,以法学为例,入学就司法考试,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试以至于学生都可以以此为理由不怎么好好上课。没办法,找工作要用到这个证书,你作为导师也不能打扰学生,于是几乎小半年的时间,师生处于失联状态,你不能打扰学生。好不容易考完了,你寻思领着学生开始学术训练吧,这时候学生又会考虑到我要不要再考个雅思?托福?GRE?或者注会?教师资格证?国家二级心理师?好了,一旦学生萌生了这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和精力顾及你老师这边的工作。不顾及也行,老师也不能强制学生,可是通过这些学术训练要达到的思维培训怎么办?
在社会导向、学生自己的心理倾向以及导师给予的学术训练之间,通常导师这一方是最弱的,最容易让步和被学生舍弃的。没办法,社会就那样,明面的要求在那摆着,没有这个证书,那个证书也就是无法证明自己。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导向下,多考证甚至多学一门外语都是他们觉得最有用的东西。至于老师给到的学术训练,虚无缥缈,见效又慢也无法衡量所以通常被排在最后。于是乎,我就面临着没有学生可以被我训练的窘境,因为你要训练他们,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而且硕士论文目前也只是在形式上有要求,内容实质没有太严格的指标卡着,不像博士那般,于是你也没办法说什么,硬是要学生跟你训练,一方面觉得好像在求学生,另一方面好像让学生感觉你在压榨他们,逼着他们给你干活,这个罪名可是太大了……
有一天听一个学生说,她的“师姐”告诉她,有时间就多考几个证,多学一门外语,这些在工作岗位上都很有用。我其实不太赞成这种说法,学二外的前提是你的英语已经能够熟练到可以写论文,可以发表的程度,否则多学一门外语只不过是多了一门蹩脚的东西。至于考证,我也不置可否。你如果有思维,也就是能够熟练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有死知识,那你可以考证。在我看来,很多人在思考方面稚嫩得像一个婴儿,但是却有着一堆证书,甚至包括钢琴考级证书……在纷繁芜杂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中拨开云雾,看到那个对自己成长最最重要的东西才能保证你在专业路线上走得远……
写贴的这个时段,司法考试快出成绩了,几家欢喜几家忧愁!考不过的明年还需要再考,又是大半年的时间失联。考过得要实习,研究生二年级的一大半又没了,还有两个假期,留给导师的时间所剩无几。研三就更指望不上了,找工作是主旋律。所以,作为一名“导师”,我时常感觉到焦虑……
相关链接:
1.你为什么不会写论文?那是因为你有知识没思维!
2.从教育学角度看,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吉大秋果生活不易,且磕且珍惜!